《道德经与人生》丨良宵之死:怎样看待人的灵魂

    时间:2022-01-20 浏览:126

    来源:道学苑 腾讯道学 方崇阳

        [导读]从道教信仰的角度讲,人死之后,魂飞魄散离开人体。如果人横死之后,怨恨之气不消,阴魂不散,力量强大的也就有骚扰世间状况发生。

        /方崇阳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鬼魂闹事

        《左传》中有一则关于鬼魂闹事的记载:公元前543年的某个晚上,郑国的上大夫公孙黑带领他的侄子驷带还有家族中武士,大火烧毁了当时实际执政者良宵的酒窖,并且追杀良宵。良宵逃亡许国。良宵为报仇,带兵从旧北门攻打郑国。于是,驷带率兵在卖羊的市场内将良宵杀死。过了八年,到了公元前535年,良宵的鬼魂出现在郑国,郑人害怕地不知道要往哪里跑。还有人做梦,梦到良宵穿着铠甲,恶狠狠地说:“壬子日这天,我要来杀死驷带。明年的壬寅日这天,我要杀死公孙段(当年攻击良宵的也有公孙段)。”果然,到了壬子日这天,驷带莫名其妙地死了。第二年的壬寅日这天,公孙段莫名其妙地死了。郑国人更加害怕了。

     

    驷带率兵在卖羊的市场内将良宵杀死(资料图:图源网络)

        于是,赵景子问郑国当政者子产:“良宵成了厉鬼是怎么回事?”子产回答说:“人有魂魄,阳者为魂,阴者为魄。普通老百姓横死的,也还有阴魂不散,成为厉鬼的。何况良宵家族三代执掌朝政,横死后怨气更深,成为猛鬼,也是有道理的。子产为安抚良宵亡魂不再闹事,立良宵的儿子良止为大夫。以后,良宵的阴魂再也没有出来闹事了。

        从道教信仰的角度讲,人死之后,魂飞魄散离开人体。如果人横死之后,怨恨之气不消,阴魂不散,力量强大的也就有骚扰世间状况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比如,某个河塘,每年都会有好几个人在此溺水而亡;比如,某个路段,每年都会有几起交通意外发生;比如,某个大楼,接连有多人从此跳楼自尽。

        怎样认识灵魂?

        宋朝高道陈景元解释:“道家以阳神曰魂,魂乐生,阴鬼曰魄,魄好杀,魂则游,魄则静。魂为阳精,魄为阴灵。阳精喜动游,故仙书有拘留之术,阴灵喜浮惑,故仙书有制伏之法。”

        道教经书《云笈七签·说魂魄》也详细解释了魂魄的许多问题,其中讲到:“人身体内有三魂七魄。三魂,一为‘胎光’,是太清阳和之气;二为‘爽灵’,阴气之变;三为‘幽精’,阴气混杂。这三魂混融,如果后两者阴气旺盛克制了‘胎光’的阳气,人心就不清净。阴杂之气过盛,人心就昏暗不明,精神就不振,固本的肾气就会衰弱,脾胃五脉就不通畅,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缠身,时间长了,人的寿限也就到头了。”

     

    对于灵魂的真正认识也许临终一刻才真相大白(资料图:图源网络)

        《道德经》中则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的反问方式,提出以修道状态,反本归原,抱朴归真。“使其形体常乘载阳精、阴灵,抱守太和纯一之气,令无散离,永保长年矣。”最终,成就暂居我们形体内的灵魂长生久存的伟大目标。

        在当代,因为不同的信仰,对于灵魂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尊重每个人所抱有的各种信仰和认识,既可以是以无神论的方式,拒绝接受灵魂的存在;也可以是不同宗教信仰的方式,接受灵魂不同状态的呈现。同时,我们自己对于灵魂现象所持有的信仰和认识,我们也相信会同样地得到他人的尊重。

        按照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对于灵魂的真正认识,到我们临终那一刻的亲证,对于“有没有灵魂?”“灵魂又归向何方?”的问题一切都可以真相大白。(编辑:妙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