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人生》丨公仪休嗜鱼:原来“私”可以用“无私”来成就

    时间:2022-01-20 浏览:112

    来源:道学苑 腾讯道学 方崇阳

        [导读]在生活中学会看破真妄,磨砺心智,感悟真道,用升华出来的智慧去面对和处理每一件事,哪怕是再小的一件事。智慧地平衡好“身后与身先”,真正成就“私与无私”的和融。

        /方崇阳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正是不收鱼才能长久地吃到鱼啊

        《淮南子·道应训》有一个关于公仪休喜欢吃鱼的故事,故事是这样写的:“公仪休做了鲁国的国相,而公仪休呢又非常喜欢吃鱼,每餐都离不开鱼。因此,许多人为了接近公仪休,带来各种美味的鱼,请公仪休品尝。但公仪休每次都豪不犹豫地婉言拒绝了,无一例外。


    《淮南子》(资料图:图源网络)

        公仪休的徒弟于是劝公仪休,说:“老师您那么喜欢吃鱼,又怎么不去接受他们这些人送来的鱼呢?”公仪休回答说:“就是我只有喜欢吃鱼这个嗜好了,所以才不能接受他们送来的鱼啊!如果接受了他们送来的鱼,帮助某人谋求了一己私利,因此我被罢免了国相之位,那么,不管我无论如何喜欢吃鱼,自己再也没有能力供给自己吃鱼了。我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却能保住这个国相之位,那么,我自己就有能力长久地满足爱吃鱼这个事。同时,也不会给那些给我送鱼的人带来不必要的祸害。我这样做也是为己为人啊!”

        公仪休有正常吃鱼的私欲,这点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都能接受,就像我们同样能够接受和理解我们在人世间也有这样那样各自不同的正常私欲。但是,让我们受启发的是,公仪休智慧而清醒地不让自己吃鱼的私欲被无限地膨胀和扩大,不是有鱼就要吃,不管来源,冷静地选择了婉言拒绝他人送鱼来吃的诱惑,因而避免日后可能面对不必要的困境和祸患,也因此做到了拒绝短暂的多欲,而能保留长久的少欲。同时,公仪休为了帮助那些私欲过重的人,以婉言拒绝的方式,不让多欲之人在自己手上发生祸患。


    婉言拒绝他人送鱼来的诱惑(资料图:图源网络)

        用“无私”来成就“私”

        《淮南子》引用这个故事来阐释《道德经》第7章的一句经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后其身”,“外其身”的“身”我们可以看作是“肉身”,而“身先”“身存”的“身”我们可以看作是精神或思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圣贤之人,能够尽量消解自身感官的满足和欲望的膨胀,做到“后身”“外身”甚至“无身”的境地,用谦卑和恭敬地方式克己为人甚至是舍己为人,当功德圆满之后,以他的无私精神而成就他的“私”——真正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现实生活中,因为有人过多的私欲不能收敛,超出了极限而走向失败。这种不知不觉,长期积累的过度私欲,造成了种种的祸患、病痛、牢狱甚至是死亡,使得他们被“身外”“身后”。当今时代,“表叔”“房叔”们的落马,“房奴”“卡奴”们的破产,都是没有能够像公仪休那样,有远见地提前控制住自己不知不觉增长出来的私欲,并且也没有做到像公仪休那样,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和用正常的收获方式去收获各自的福报。


    放下自我产生的虚妄才有“真我”的显现(资料图:图源网络)

        经文中的这个“后其身”也指示放下“私我”或“自我”的执着。圣人放下自我,放下我见,放下我执,放下我慢,放下一切自我产生的虚妄,最后才有“真我”的显现。好比我们作为社会角色的层层“标签”被剥去,就像洋葱的皮层层被剥去,每次剥离必然会对我们心灵进行一次考量和经验。

        在生活中学会看破真妄,磨砺心智,感悟真道,用升华出来的智慧去面对和处理每一件事,哪怕是再小的一件事。智慧地平衡好“身后与身先”,真正成就“私与无私”的和融。(编辑:妙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