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鹿邑金墓碑文,证明鹿邑金时即卫真县

    时间:2022-05-09 浏览:86

    碑身呈长方形,长184、宽75厘米,碑额为半圆形,上刻有四个篆字“丁氏阡表”碑的四边净面无纹。碑文为正楷,共20行,行55字 (图四),碑文曰:

    丁氏阡表 里人乡真□□学正张志远撰
    承奉班祗候卫真县酒同监丁伦书丹并篆额

    丁氏之先源出姜姓 本齐太子□□□玄因以命族厥后沠分 遂有济阳济阴二望 焉然居济阳者世为显族 故封爵郡望皆系焉真源厉乡实老/氏之故居涡濑经焉故 其土沃而俗厚 济阳丁氏自数世而上 有田於此 然世为富民 不求仕进 故晦迹不耀 惟宣威公自幼壮勇而复为学文/武才干为众所推当夭会庚戍岁□□□以赀高选为效用 屯戌於颍公肆大将郝远麾下 以战功第一补进义副尉 皇统二年换授进校尉/尔后入仕凡 历八任皆有名迹始酒 □数任皆办课为功酬 次许之临颍 次陈之商水 皆主簿兼尉得其民誉 晚授陈之司狱 方具在陈也公日/谂之曰吾高祖曾大父而下尚皆无葬 岂孝子之心唉 因书抵乡里与叔父益暨侄朗等议茔葬事 其叔侄亦皆欣从 给假遄归以 大定二/十年岁次庚子八月初五日 乙酉於所居之南濑阳乡曲仁里祖茔内 旧有穴处 补葬高祖用寔次高祖彦济又於祖茔之西北隅 别立新茔改/葬曾大父士昉曾祖妣王氏大父永安 祖妣时氏鲁氏先府群 兹先大君李氏先兄辑嫂贺氏公 时积官至武义 其后二岁以年逮七十乃告休致/朝迁允其请 遂超授宣武将军 仍给悬□之禄 又进赠父为忠显校尉 母为济阳县大君 遂於大定乙巳岁八月二十三日 按五品仪式 琢石为/侍从吏者 二为羊为虎者各 二公岁时仪冠飞盖 聚族上冢乡里以为荣 其后累遇□□□覃庆超授今之宣威公 之大父有子 二人长曰兹/即先府君是也 娶李氏即济阳县大君是也 次曰益 娶唐氏孙男四人长曰辑娶贺氏次曰/仝即宣威公是也 娶王氏封济阳县君 次曰俞次曰企曾孙一十四人 玄孙一十二人 自朗伦而下 皆有祖风 或执诗书 或事生产 诜诜如也 仆在厉乡 薄有祖产 往往与宣威公田园相接 故知公/为最及岁 时常至乡里闻父老谈公之大父 昔居邑中以典质为业 宣和之季每遇凶歉 则发庾以赈之所济活者以百计 时先府君酤僧念堆/酒其邻近数村多贷讫粮 斛后遇连遭水旱 不够归还不取本利而悉恕之 赖此而免填能壑者甚 众呜呼父子积德如此 岂不宜有其后唉公/之为人则天资至孝 性赋质朴 然幼失怙恃 而养於大公 稍长则为文而又重义 轻财矜恤鳄寡故 战阵则勇 从政则公 临财则廉 遇事则明 既/登仕板则忧公如家 不畏强御 又深谙吏道 故所在政迹皆可称述 绵历仕途重五十载 而家无赀 故其友人因公之名而字之次川 盖取/类玉川之人则贞廉之操从可知矣 及乎身享爵禄 荣及其亲而庆延於后将见子孙禄仕 绳绳不绝 也壬子之秋仆谒公於乡里因告示追/贲先府君

    诰且曰予茔葬已毕 欲求君文以纪岁月 义不获辞遂为之说 曰夫扬名显亲孝之大者积善余庆德之大者周立 五等之制/以报有功后世 因循用之公以忠孝勤劳之节预列五等 可谓能扬名显亲矣公之大父而下 或出家赀 或发廪粟以活人命 可谓能积善余庆/矣 以此刊之□琰 垂示将来又何愧焉 因述已所见 采乡里父老之说 以表其阡 且又为之铭曰:

    长涡之曲 清濑之阳 殷朝旧郊 志氏故乡 遗风独有 其俗醇厚 土沃泉甘 地灵人秀 济阳丁氏 有田於斯 既富产业 又丰家赀 宣和之季 适值凶岁 发廪活民 动以百计 积善何类 于公高门 果有余庆 乃锤令孙 其孙为谁 宣威公是 幼立战功 早登膴仕 才备文武 力竭忠勤 爵预五等 荣及双亲 既致政事 迁旧田里 旧茔既葬 新阡又理 石琢人兽 按五品仪 冠盖上冢 乡人荣之 勒文丰碑 用告于后 碑石可烂 荣名不朽

    泰和三年岁次癸亥二月十五日 宣武将军前陈州司狱上骑都尉济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致仕丁仝立石进义副尉丁郎 丁益等同立石 真源夏斌刊

    该墓乃1987年3月省水利厅在建造鹿邑涡河船闸施工中发现的3座古墓,出土有石像、石碑,没有发现随葬品。

    虽无随葬品,但神道碑的立碑时间为金太和三年,而墓志的年代则为大定二十年。

    出土的石造像

    这些造像造型各异,雕刻纯熟,线条简明流畅,显示了北宋晚期,金继宋制雕刻艺术的特点。

    侍从吏:石质。文官在东,武官在西,对面站立,头戴三梁冠或五梁冠,身穿宽袍长袖服,足登高底鞋。文官双手捧笏板于胸前(图五,2);武官双手按剑拄地(图五,1)。这些雕像表现出文像庄严、武像威仪的气概。

    石羊:四肢盘屈于石座,温顺祥和。体长100厘米,高80厘米(图五,3)。

    石虎:踞坐于地,昂首怒目,颇具雄壮威武之风。体长128厘米,高100厘米(图五,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周围60×80平方米的范围进行钻探,又发现2座墓葬、1座窑,分别编号为M1—M4(5墓中 1座未发掘,未编号)和Y1(图一)。




    据鹿邑县志记载,“黄河故道在县北二十里,明嘉靖十九年,河决野鸡岗,南徙经此,自拓城砖桥东流入县境” 。所以这里淤土较厚,平均厚度在2米以上,该墓群就坐落在涡河南岸淤土下面,打破汉代文化层。

    墓地坐北朝南,有神道。神道宽约7米,自南向北分别置有神道碑 (位在东侧)、石虎二 、石羊二 、石侍吏二(一文一武),石像 间距均为4米。M1—M3大致呈东北——西南向排列在神道后,并间置一滤灰池 。M4则位于神道东24米处(图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