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讲《道德经》:人能够身死而神不灭吗?

    时间:2022-05-08 浏览:71

    老子思考天下治理,基于他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他强调要知人和自知,但如何才能知人和自知?老子强调君王要无为而治,要做到史书难以记载自己做过什么。他说的生命可以“死而不亡”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今天我们讲第三十三章,我先念一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本章最难理解的是“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身死而人不亡,身死而神不灭?这有点神秘主义。老子揭示出了怎样的生命奥秘?我们会重点分析。

    先看第一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可翻译为:知人者,知道别人,算有智力,有智商。“智”,有人译为智慧,似乎不太确切。后面的“自知者明”中的“明”,大明白,更接近现代汉语的大智慧概念。“自知者明”,指自知才是大明白、大智慧。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要知人,要自知。知人和自知,从语气中看,似乎老子认为自知更重要。

    知人也好,自知也好,在《道德经》中,都有特定的涵义。知人,并非只是古代所强调的为君之道的知人善任,更是指在天道宇宙观下,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我们要先讲一下天道宇宙观。《道德经》四十二章这样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章是《道德经》讲述宇宙观最清晰、最集中的一章。“道”是创生的力量,生生不息创生万物。“道”的秩序是阴阳对立统一,相互竞争,但这种竞争不会带来混乱,而会趋向和谐、趋向平衡。这是《道德经》的宇宙观。

    我在刚出版的《杨鹏解读<道德经>》一书中,曾总结过《道德经》这种“生-冲-和”的宇宙观。“生”指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一种永恒创生的力量;“冲”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的“冲气”,这是对立竞争的意思;“和”指的就是“以为和”,最终的平衡与和谐。

    这种平衡与和谐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如果创生和竞争的情况有变,后面的平衡点就会发生位移。这是一种“生-冲-和”的宇宙观,是一种“永恒创生-对立竞争-平衡和谐”的宇宙观。

    这样的宇宙观,会引出《道德经》特定的人性观。这样的人性观,就是“生-冲-和”的人性观。“生”就是创生的人性,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无处不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所以,我们每个人天然的就会想做点事,想有所创造;其次就是竞争的人性,因为“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宇宙的秩序,“冲气”,所以,我们每个人身上天然就有“负阴而抱阳”的“冲气”的本能;“和”,指和谐的人性,这种冲气竞争的结果,最终会把每个人都平衡在一个合适的点上。

    在这个背景中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也好,自知也好,都要在这种“生-冲-和”的宇宙观背景中去思考,我们要看出人性中,每个人身上自然的创生力量,那种竞争的必然与竞争中的平衡,这才算真正的洞悉人性,真正知人。也只有在这样的“生-冲-和”的宇宙观和人性论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自知。

    自知什么?作为个体来说,自知每个个体是“生-冲-和”的,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求创造,在不断地竞争、并在竞争中寻求平衡。

    那么,作为君王、作为天下治理者,什么是自知?首先要知道君王个人再伟大,朝廷再伟大,既不可能替代上天之道生生不息的“生-冲-和”的特征,也不可能代表每个人身上天然的“生-冲-和”的本性。我们不可能让其他人来代表自己内在的创造、竞争与和谐点的移动。

    每个人内在的“生-冲-和”,是源于上天之道的特征,是上天之道“独立而不改”的自然本性。执政治国,治理天下,所需要的最大的自知,就是要知道天道“独立而不改”,知道天道“生-冲-和”,知道这种“独立而不改”的“生-冲-和”的本性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治理国家,就是要依赖这个天然的本性,依赖这个本性的自然释放,而不是依赖于领导人去指挥每个人。

    而且从本质上来说,你指挥不了人的“生-冲-和”。当每个人都围绕着朝廷的指挥棒而运转时,每个人身上“生-冲-和”的本性就已被破坏了,这个民族的活力也就被破坏了。

    秦始皇像。雄才大略的君王往往最伤害百姓

    商鞅-秦始皇的秦制,以农战为目标,把每个人都捆上朝廷的战车,用君王的争霸目标代替了每个人的天道自然的“生-冲-和”,这在短期似乎有力量,但长期就毁了民众的活力。秦始皇一死,秦人就溃不成军。

    《道德经》五十七章:“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面也讲了知己和知人。要知人,要知道民众是可以“自富”的,是自己能够富裕起来的;要知道民众是“自化”的,自己能够变好;要知道民众是可以“自正”的,自己能走向正道;要知道民众是可以“自朴”的,能够自己回归自然质朴。

    民众为什么能自富、自化、自正、自朴?就是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这种天道自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同时,治理天下者,要知道,只有当朝廷“无事”时,老百姓才能“自富”,朝廷“无为”时,老百姓才能“自化”,朝廷“好静”时,老百姓才能“自正”,朝廷“无欲”时,老百姓才能“自朴”。

    君王最大的自知,就是要知道老百姓能够“自富、自化、自正、自朴”,当百姓不被朝廷指挥、控制的时候,就是百姓能够自由自主的时候。

    老子所讲的“自知、知人”,要放在他宇宙观的背景下去理解。在天道自然的宏大的创造力面前,在天道秩序的终极平衡与和谐面前,任何君王朝廷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君王最大的问题,就是权高位重而把自己当成伟大,不明白这是制度汲取人力物力形成的力量,不是君王个人的力量。朝廷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权力放大,用权力规定的特权秩序来代替天道的自然秩序。

    所以,知人和自知,不仅是一个管理学层面的知人、用人的问题,更是一个宇宙观和人性论层面的哲理问题,是一个对上天之道的信仰问题。

    看下一句:“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算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算真正强大。战胜别人,是外向的,是外在的力量,这往往是领导人最关心的。战胜自己,是内省的、内控的,这往往是领导人容易忽视的。

    老子认为,身为君王,治理天下,内省最难,内控最难。不内省,不内控,就容易受欲望牵引而去与民众争权夺利,这样就无法实施无为而治,就无法去保护和发展民众自主自由的能力,就失去了对天道的敬奉。当民众失去了自主自由的能力,就是愚蠢虚弱的民众。国家的实力是老百姓力量的集合,一个民众愚蠢虚弱的国家,就算人多,也是国力空虚,国家基础脆弱。

    《孙子兵法》也强调先做好自己内部的事,使自己先内强起来。“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对老子来说,最大的不可胜,就是无为而治,民众自主,民众充满自由的活力。这种国家谁能战胜?

    所以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所以,最大最难的自胜,就是战胜朝廷扩权的欲望,从而扩大百姓的自由度。

    我们再看“知足者富”这一句。富还是不富,是一种心理感觉,就是物质条件和物质欲望之间的差距。老百姓说的富还是不富,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一个普通老百姓不富裕,往往就是指基本的物质生活无法保障,所以需要努力去维护家庭物质生活的必要开支。

    但不要忘了,《道德经》的谈话对象是君王,讨论的问题是治理天下。对君王来说,不存在基本生活物质条件不足的问题,不存在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问题。

    君王朝廷重税剥夺民众,不是出于君王官吏生存的自然需求,不是出于天然的生存需要。与普通百姓不同,一个普通老百姓不富裕,往往是连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无法保障,所以他需要去努力,去维护家庭物质生活的必要开支。但对一个君王来说,他不会有基本的物质生存问题,不会挨饿挨冻。君王朝廷缺钱,往往是出于朝廷的各种大想法、大动作。打一仗就要花大量的钱,修个宫殿就要花大量的钱。加上官吏借各种活动、各种项目去贪腐,最终都是朝廷伸手向民众要钱,都是百姓的税收负担在加重。

    对老子来说,愈是叫喊造福于民的朝廷,愈是多事有为的朝廷,越是容易瞎折腾的朝廷,从老百姓手上拿走的财富也就愈多。所以,如果朝廷不断地以各种名目加税,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极度不负责、极度不关爱百姓的朝廷。判断一个朝廷的好坏,税收是一个核心指标。

    《道德经》第三章,老子强调,人的一生,身体是本。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力或财富的价值会超过身体生命本身的价值。所以君王的欲望,要坚守在身体的安全和健康这个自然边界上,这样的欲望,从物质条件需求上看,非常容易满足,不会消耗太多民众财富。

    在《道德经》第三章,老子强调圣人就是要“实其腹”、“强其骨”,吃好,保有营养,筋骨强健。同时要“虚心”,少些事。要“弱志”,志向放弱,少用君王的个人理想或雄才大略去耗费百姓的生命和财富。留权于民,民众自主;留利于民,民众富裕,这样的国家才是真正富强,君王朝廷也才有坚实的国家实力。

    看下一句:“强行者有志。”坚强的行动者,才算是有志向。大家注意,老子很强调行动。他讲无为而治,是强调朝廷不要去侵扰百姓自治。他讲“强行者有志”,是强调对君王朝廷权力欲望要约束和控制,这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

    中国历史上,但凡能约束和控制好朝廷权力,不让权力放大伤害民众的,都带来盛世。约束和控制权力,是最难的。无权的想获得权力,有权的想扩权,放大权力是本能。无为而治,保护民众的自由,核心是权力约束和控制。这对人性来说,是一大挑战,靠道德自觉和自律,很难做到。

    历史证明,中国无为而治的盛世不多,说明道德自律不可靠,看来得有一种太极图式的制度,要有负阴抱阳的对立竞争,才能达到朝廷权力与民众自治权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冲气以为和”。所以,在公共领域,如果不开放太极图式的竞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对权力的约束。

    下一句:“不失其所者久。”可翻译为:不失去其所在者,就可以长久。“所”,原义指地方,例如所在地。“不失其所者久”,不失去其所在之基础的,可以长久。指的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这个问题。从国家角度来看,国家不能失去自己的基础。从个体生命角度来看,个人不能失去自己生命的基础。从精神生命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精神生命、灵魂生命,也不能失去基础。在《道德经》中,经常讨论到这三个层面。

    汉文帝刘恒,无为而治的典范

    中国历史上的无为而治,主要有西周成康之治,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

    从国家层面看。凡事都是有所在的基础,失去基础就会垮塌。在国家竞争的世界中,国家要有力量,要稳定,一是国民要强大有活力,二是民众要拥护朝廷,官民一心。

    对老子来说,唯有君王朝廷清静守法,无为而治,轻徭薄赋,民众自由、自主、自立、自治,才能实现民众自强和民众支持朝廷这两个目标。所以,无为而治,民众自由,这是国家富强根本。不失去这样的所在,这样的国家可以长治久安。

    从个人身体角度怎么理解“不失其所者久”?《道德经》十三章认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有大的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可忧患的呢?

    生命最深层的忧虑,是身体不可长存,我们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身体的溃败、老朽与死亡。最不幸的就是身体过早夭折,不能尽天年。从夭折的角度,从早死的角度看,身体不健康、不安全是生命最大的不幸。

    《道德经》属于贵生主义学派,认为身体价值高于权力和财富的价值。如果拿你的生命换财富、换权力,你干不干?如果把身体生命和财富、权力放在一起,要你做非此即彼的选择时,我相信没有人会愿意为了财富和权力而放弃生命。

    从这一点看,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就是“不失其所”了。当君王把执政的目标,放在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这个国家就会很和谐,就不会去战争,就会注重养生。如果一个国家追求和平、注重养生,你说这个国家会有多大的冲突和矛盾呢?

    从精神层面看。老子认为,生命有一个源头,一个永恒的道的源头。万物过眼烟云,但天道永恒。人的精神生命,从天道而来,人的精神,终是回归天道。从这个意义上看,“不失其所”,指精神不离开道,不离开上天之道。

    《道德经》十六章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人生最终是要去回复使命的。《道德经》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要让灵魂抱住“一”,能不要离开吗?从这个角度看,生命意义之所在,就是抱住“一”,抱住“道”,抱住上天之道,这是生命和万物之本源。

    “不失其所者久”就是“不失去道这个生命所在的,生命就可以长久”,只有这第三个层面的理解,才能与后面这一句“死而不亡者寿”结合得起来。

    我们看最后一句:“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直译,就是人虽死但并不消亡,可称为长寿。绝大多数注家解释为:人虽然死了,但因为曾经立德、立言、立功,青史留名,所以就不会被人遗忘,所以就长寿不朽了。这种解释非常儒家化,完全不符合《道德经》整体思想。

    无为而治的君王,就是不多事、不折腾百姓的君王,是不被百姓关注的君王。《道德经》第二章上说,治理天下,要“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任万物自然演化,不成为领头开始的人。强调君王要无为而治,不被史志、史书所记载。

    去努力无为而治,做到史书难记载自己做过什么,这是老子追求的治理境界。民众最容易记住的,就是雄才大略最伤害百姓的君王,从秦始皇到汉武帝,都弄得天下白骨累累,但人们最记得住这些暴君,甚至还歌颂这些暴君。

    所以,“死而不亡者寿”,不能解释为青史留名。《道德经》本有神秘主义思想,老子对什么是生命有自己的洞见,他认为生命有永生之道。本句“死而不亡者寿”,确切的意思就是“身死而神不灭”,身死,但神返回本源。

    同样的讲生命永生的,《道德经》五十九章也讲到过“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这方面的思想,在庄子的思想之中,在后来的道教思想中,得到了系统的发挥和强化。庄子认为与道合一者,“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已进入无始无终的生命状态。

    道教的求仙之道,就是求长生不老之道,所谓“养神在心,不死由我”,认定人生有永恒的本性,所以生命之永恒,可以修炼而成。

    认为生命可以永恒,这是人类各大宗教的共同点,宗教都着眼于战胜死亡实现永恒,只是实现永恒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教义不同。老子思想中,有生命永恒的神秘主义的因素。

    我们把刚才讲的内容整合一下:本章针对君王朝廷,要求君王朝廷自知、自胜、知足,而且要求在减少朝廷官吏对民众的干预上,要坚强行动。

    结尾时走向神秘主义,认为精神与生命永恒之源合一,生命可以死而不亡。老子的思想,深刻而晦涩,他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是因为天机不可泄露吗?

    我们再复习一遍本章,我读一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