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的真相

    时间:2022-05-09 浏览:69

    张志清带领考古队于19974月开始,围绕着“探寻太清宫悠久的历史、寻找历代帝王和民间祭祀老子的有关遗迹”两大主题,在太清宫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和发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重大突破,成绩蜚声考古界,并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反响。这突如其来的收获,是当初发掘者预想不到的,令人猝不及防。

    老子太清宫位于太清宫镇,西距鹿邑县城5公里,北去1.5公里为涡河。涡河是淮河的支流,亘古不变,贯穿鹿邑县全境,太清宫坐落在它的南岸。元代以前,古涡河从太清宫镇南缓缓东流,在镇东又折向北去。元朝初年,涡水因黄河冲决,谷岸变迁,致使河流改道,绕道于太清宫之北,形成了现在的地貌。“元至元初,张柔守亳州,于(鹿邑)今城北四里开东西直河,上下通涡以便馈饷。”此事县志中记载颇为详细,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鹿邑县属淮河流域,地处淮河冲积平原,因此唐宋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早被淹没在地下数米深处,从地面上已经无迹可寻。发掘前,张志清首先对太清宫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得知太清宫地上建筑主要保留有前宫的太极殿和后宫的三圣殿及娃娃殿等,这些建筑皆为明清时重修。太极殿西侧耸立铁铸圆柱一根,高1余,是所谓的“柱下史”之柱,也是民间传说的“赶山鞭”。三圣母殿和娃娃殿与太极殿相距1公里,三圣母殿为当初洞霄宫的正殿,一切都与史书记载正相吻合。遗憾的是,这些建筑的外观修葺的痕迹过于明显,缺乏古朴森严的气息。然而当你走进幽深的大殿细细品味时,却会发现种种不可思议的古代文明的遗迹,以及它和社会发展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这些建筑遗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有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有过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而这种文明是承上启下连续不断发展起来的。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把辉煌盛大的太清宫彻底破坏焚毁,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烧不毁的石雕磉石(柱础石)和豪华沉重的建筑构件。每当这些大型古建筑被历史摧毁后,在下一个朝代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时,都会留用一两块上次修建神殿时的磉石,作为前一朝代的时代精髓保留其中,成为永世不可泯灭的历史见证。

    从这些饱含着不同时代风格的磉石间,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和大殿兴衰的全过程。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认证,如今隐藏在太极殿墙体下,大小不等、花纹造型迥异的磉石,代表着各个不同的时代蕴含,其时代从隋、唐一直到元、明、清。它们寓意深刻,就像是一部浓缩的历史画卷,让人们的思绪穿越时空溯源而上,激发起无限的想像。

    今日太清宫院内还保留井圈一个,人称九龙井,井圈被放置在院中醒目的位置,以供游人观赏。井圈用完整的青石雕琢而成,高52厘米,厚23厘米,整体为圆形覆盆状,历经千年风雨,现已残破,从中间断裂为两块。井圈外表饰高浮雕九龙与花瓣,图形华丽尊贵,通体散发着皇家气魄。据史载,太清宫地下埋有九龙井九口,现探明只有一口被压在房基下面,而其余的还没有探明。传说老子生而即行禹步,“九龙井”便是老子禹步所成。

    尤为重要的是,地面上还保留有一些碑刻,记载着有关老子的事迹与太清宫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这次发掘可供参考的资料。现存的主要碑刻有清代太清宫太极殿东南处的“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为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赵恒拜谒老子时所立。太极殿山门西侧的“金代续修太清宫记碑”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碑文对太清宫重修后的规模、布局等都作了明确记载。太极殿西侧有“元代太清宫执照碑”,为元世祖中统元年庚申(1260年)颁发的保护太清宫的执照,详细记述了元代太清宫的地面,每面宽十一里,其内果园树木应有尽有。另外太清宫内还伫立有海都太子令旨碑(1257年)、太清宫圣旨碑(1261年)、清理太清宫庙产碑等。

    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张志清和韩维龙一起在当地群众中展开了广泛的调查访问。当地群众得知考古队是为了寻找老子的遗迹,热情很高,作为老子的同乡,他们非常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希望考古队能探清地下埋藏的到底都是些什么。此后,经常有群众主动找到考古队反映情况,据他们讲,新中国成立初期,镇四周尚有残存的城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浩劫把部分残存的遗迹全部毁灭。张志清还了解到,群众经常在太清宫一带挖出建筑构件以及青铜饰件等。

    一次,有人在今太清宫神道内挖出一个长3多、宽1多的石质建筑构件,此物通体遍布花纹,极富王者之气,充分显示出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和工程技巧。这些令考古工作者兴奋和迷惑的遗迹、遗物,是难得的重要线索。考古工作者由此判断,太清宫的主体建筑就在今天的太极殿之下,并且极有可能是一座规模宏大,为当时国内最为华美的神庙建筑之一。

    为了尽快熟知情况,张志清找来各种文献资料,每天苦读到深夜。自《史记》问世以来,几乎所有老子的研究者,对老子的籍贯都采用《史记》的说法,并且深信不疑。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由于古音“厉”通“濑”,所以厉乡又作濑乡。《辞海》老子条也作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此外,一些权威文献资料亦从其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