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及太清宫遗址的考古发掘

    时间:2022-05-09 浏览:70

         王冶品
            去年国庆期间,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京揭晓。其中,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隐山跨越获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提名荣誉奖。这一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老子的遗迹、遗物,揭示了老子故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太清宫跨越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由前宫(太清宫)、后宫(洞霄宫)和隐山遗址组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至1998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地区和鹿邑县文化局组成的太清宫考古队对老子故里太清宫跨越进行了钻探和考古,共揭露面积3000多平方米,发现一比批足迹和遗物,取得重要收获。
            老子,姓李名耳,谥号聃。据《史记》记载,出生于春秋末期“楚苦县厉乡曲仁里”,即鹿邑太清宫镇。这里现存有太清宫太极殿、三圣母殿、娃娃殿及历代碑刻和城内老君台等众多与老子有关的文物古迹,特别是这次发掘出的唐宋时期祭祀老子的建筑基址,规模宏大,蔚为壮观。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所著述的《老子》一书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其学术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心理结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和儒家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改革开放以来,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多次在其故里召开,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都在深入地探讨老子哲学的精义。《老子》一书对宇宙万物的探源,对人事纷繁的指向,揭示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贯串天地的大法则。其论题之广,独见之深,或为先秦诸子所不可及。老子对待一切事物,总是告诉人们要明了其发殿变化的规律,并循其规律行事。倘用今天已获得的新知去解释那未领悟的老子之说,更令人叹其先见。这或许就是古今中外人们推崇老子的因由。
            太清宫始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后汉书》中记述桓帝“起宫阙如帝者居”。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增建紫极宫。则天皇帝“追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建洞霄宫。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改紫极为太清。太清宫在大唐鼎盛时有宫殿600余间,占地872亩,庙地达37500亩。据太清宫执照碑记载:“宫地面每面宽壹拾里”,宫西有隐山遗址,宫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太清宫现存碑刻数十通,其中重要的有《唐道德经注碑》,为奉大唐开元神武皇帝玄宗敕命而制,高3.7米,宽1.2米,厚0.36米,两面刻字,隶书刻工精湛,为太清宫现存最早的御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为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历太清宫朝拜时所立,高8米,宽2米厚0.67米,皇皇巨制,并为真宗亲笔篆额、撰文和书丹,世称“三御碑”,至今保存完好,为宋碑之精品。其他碑刻还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金代《续修太清宫记》和《庙产碑》、元代《太清宫执照》碑等。这些碑刻表明,自唐宋以来,历代帝王官员都曾到这里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这次发掘的太清宫隐山遗址,其时代为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其中一座商周大墓尤为引人注目。墓内出土大批精美青铜器、玉器、乐器、其中在鼎、爵、觥、×、×等青铜器上发现有“长子”、“长子口”、“戈丁”等铭文,以“长子口”居多,乐器有石磬、铜铙、骨排箫等,其中铜铙数量之多,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骨排箫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排箫,同时也表明这种乐器的原始形态为骨质非竹质,使《史经》中“箫管备举”得到了实物印证。从青铜铭文分析,其墓主人应是“长子口”,甲骨文中有长氏向商王贡龟的记载。太清宫一带商周时属厉,据墓上建筑遗迹分析, 墓主人应为高级贵族,可能就是厉国国君。
            这次还对后宫洞霄宫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2月4日第3版)
                                                                                         ——摘自《老子散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