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亳州志》 :太清宫为老子所生之地,今属鹿邑

    时间:2024-09-20 浏览:137

    ——文献中的老子故里:明嘉靖《亳州志》

    类别:地方志

    时间:明中期

    编撰:李先芳

    嘉靖《亳州志》卷一·凡例:

    “鹿邑国初尚属亳州[1],故太清宫全录其事,他不备也[2]。”

    注释:

    [1]明朝初年,朱元璋将管辖亳州的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降为州,把亳州降为县。洪武六年(1373),将亳县改属自己老家凤阳府颍州管辖,鹿邑及所属的太清宫仍由归德州管辖。至此,亳州不再辖鹿邑,两地分家至今。

    [2]因明初鹿邑仍有几年隶属亳州,在修《亳州志》时,就把鹿邑太清宫的所有事全部录入,因为其他地方没有这些资料。

    【明嘉靖《亳州志》卷一·凡例·国家图书馆藏本】

    嘉靖《亳州志》卷二·古迹考:

    “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3],今属鹿邑,老子所生之地。”

    “紫微宫[4]。按,旧纪,天宝二年九月辛酉,谯郡紫微宫改曰太清宫。”

    “明道宫。在鹿邑县东门里路北。唐名紫极宫[5],天宝二年改太清坛,宋真宗改明道宫。”

    “先天太后宫[6]。太清宫后一里许,名洞霄宫,以祀老子母。”

    “赖乡城[7]。在城西四十五里,与谷阳相连[8],今属鹿邑。”

    “苦县。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天静宫内[9]。汉桓延熹八年,遣中常侍左馆往苦县祠老子,命边韶撰记;唐高宗乾封元年幸亳加号[10];宋真宗天禧二年敕修[11],据鹿邑县志即本县,近是[12]”。

    “谷阳。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13],开皇六年改仙源县属谯郡[14]。”

    注释:

    [3]城西。即亳州城西。明弘治九年(1496),亳州又升县为州,隶凤阳府。‌

    [4]紫微宫。为紫极宫之讹。

    [5]明道宫“唐名紫极宫”,为“太清宫”之讹。天宝二年(743)三月,唐玄宗将“玄元庙”改为“紫极宫”,九月又由“紫极宫”改为“太清宫”,此后,太清宫的名称一直沿袭至今。另,明道宫在宋真宗改名之前叫奉元宫。

    [6]先天太后宫。即今太清宫后宫,原名李母庙、李夫人庙,大周武则天改为洞霄宫,主要建筑为“两宫一观”(洞霄宫、广灵宫、先天观)。

    [7]赖乡城。城西四十五里赖乡城即今鹿邑县太清宫镇,为老子出生地第一坐标,《史记》记为“苦县厉乡”,《汉书·地理志》记为“苦县赖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记载“濑乡城,在县东十里,与谷阳城相邻,老子宅也”。

    【东汉豫州-苦县-赖乡《中国史稿地图》郭沫若】

    [8]谷阳。此处指赖乡的谷阳故城,“相连”指赖乡城与谷阳城在一个地方。公元337年(东晋咸康三年),苦县改名为谷阳县,为避战乱,县治曾一度迁至赖乡城。

    【隋-河南诸郡-谷阳《中国史稿地图》郭沫若》】

    ][9]这是亳州令李先芳据他辖区之内的天静宫,疑是老子诞生地一说,本着不漏掉他辖区内任何一风土名胜而收录在册。但此新说不见史料记载,故身为亳州父母官的李先芳亲往天静宫求证,结果发现天静宫仅有天静宫兴造碑记残碑一通,而记载老子生地的史料与碑刻都在鹿邑太清宫,太清宫乃亳州旧辖地,今属鹿邑,有濑乡、有谷阳。鹿邑太清宫才是接近符合老子诞生地的事实真相。对指苦县是天静宫,义门是真源一说,身为亳州父母官的李先芳不好意思直接反对,故委婉评语“恐未然”,意思是恐怕此说是不正确的。(见嘉靖《亳州志》卷四·老子词条)

    PS:此段还有二个问题证明了李先芳对”苦县在天静宫“的否定态度,一是将历史公认的资料与天静宫的矛盾摆了出来,前段刚介绍过曾属苦县的老子生地鹿邑赖乡城、谷阳城,此处又言苦县在亳州城东一百二十里的天静宫内,明显是告诉大家后者有问题。二是把严重偏离常识的空间矛盾摆了出来,因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座庞大的县城,是不可能塞在在一个小小宫观内的。

    [10]此处是记录的汉、唐崇老的历史事件,来彰显老子诞生地在苦县的史料记载。

    [11]指天静宫苦县说的来历。临涣县道士为神话老子而建造的“李母感星之所”,宋真宗好道,于天禧二年下旨敕修天净宫。天净宫即天静宫。见北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9宋真宗词条第四页记载:“亳州言修天净宫毕。初,宿州临涣县有天净宫,言李母感星之所也,上将朝谒太清宫,丁谓绘图以闻,遣内侍诣宫设醮,遂诏重修,及是毕工。初割临涣隶亳州,或言其输税不便,于是止取临涣之大李一乡以附亳,而宿人便之(言其不便,据实录。会要乃吏部郎中李及所奏。止割一乡据李迪附传,则迪知亳州日所请。按及时已在秦州,迪时又在翰林,今皆削其名不著)。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9·宋真宗

    [12]“本县”指本词条【苦县】,鹿邑志即”本县“,据《鹿邑县志》记载,鹿邑即苦县,这是最接近事实的史料记载。”近是“就是对”鹿邑即苦县“的肯定用语。

    [13]谷阳。此处的谷阳是指谷阳县的县治(谷阳城)位置和当时的行政隶属(见标注8)。

    [14]此处有误。唐《元和郡县志》记载:“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并非将谷阳县改名仙源县“。《新旧唐书》记载:“载初元年(689年),(武则天)改(真源县)为仙源县”,二者前后相差一百年余。但不知为何,隋改仙源一说却在后来的北宋《太平寰宇记》里出现,以致影响了《江南通志》等志书。

    【明嘉靖《亳州志》卷二·古迹考】

    嘉靖《亳州志》卷四·老子”:

    “余尝入天静宫访老子降诞之迹[15],唯存元至顺二年断碑[16]。诸记俱在太清宫,旧亳地,今属鹿邑,彼地有濑乡、有谷阳[17],近指天静宫为苦县、义门镇为真源,恐未然[18]。”

    注释:

    [15]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时任亳州同知李先芳撰《亳州志》时,多次对相传为老子出生地的天静宫进行详细考察。

    [16]断碑。即“亳州天静宫兴造碑”,为民间自造碑,今已毁。1332年,天静宫提点(负责人)刘道广为提升宫观名气,派手下道士牛志春,两次找寻牛的同乡,当朝翰林张起岩,恳求为天静宫撰写一篇碑文。张起岩在明知前无史料证明,却又磨不开情面的情况下,只得引用刘道广的原话(“致提点刘道广之词曰:‘天静宫,老君所生之地也’”),以作应付,却从此开启“天静宫老子故里”之先河。

    [17]译文:“亳州天静宫兴造碑”所记的老子出生地遗迹,其实都在亳州旧辖的鹿邑太清宫,那个地方有史书记载的濑乡、谷阳。

    PS:此处是对卷二“濑乡”“谷阳”的进一步说明,明确指出“亳州天静宫兴造碑”记载的老子生地遗迹,都在拥有“濑乡”“谷阳”的鹿邑太清宫。

    [18]译文:近些年有人认为天静宫就是过去的苦县、义门镇是唐代的真源县,恐怕此说是站不住脚的。

    PS:因“天静宫为苦县,义门为真源”一说找不到史料与文物支撑,李先芳作为亳州的父母官又不好直言为假,只能言至于此。而但凡一位旁观者就可看出,李先芳的这段话不仅否定了天静宫为老子故里,否定了义门镇为真源县,而且还告诉我们,天静宫并非又名“太清宫”或“中太清宫”,明代天静宫也并没有多少纪念老子的遗物、遗址或遗迹。

    【明嘉靖《亳州志》卷四古藏本与2018亳州地方志办点校本对照】


    明嘉靖《亳州志》简介

    据亳州政府网(2019-03-02)报道:亳州旧志在历史上曾先后编纂11次,目前存世的《亳州志》有7部。近几年,先后完成点校整理出版清光绪《亳州志》、清乾隆三年《亳州志》和清顺治《亳州志》3部,影印出版清乾隆三十九年《亳州志》1部。2018年初,确定点校明嘉靖《亳州志》,日前完成点校整理出版任务。

    明嘉靖《亳州志》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亳州知事李先芳主编。全书共四卷。《卷一》分郡代纪、郡图、郡县表、帝系表、秩官表、建置考、田赋考七类,其中,秩官表、建置考均为上、下两卷。《卷二》分学校考、兵卫考、材胥考、古迹考四类,其中,古迹考分上、下两卷。《卷三》分商纪、魏纪、秩官列传三类,其中,秩官列传分上、下两卷。《卷四》为人物列传,分上、下两卷。其中,上卷有夏侯氏传、桓氏传、嵇氏传、戴氏传;下卷有忠义传、孝友传、列女传、方外传、外传。明嘉靖《亳州志》内容丰富,为后世研究亳州市地域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

    《亳州志》主编李先芳

    李先芳(1511年-1594年),字伯承,初号东岱,更号北山。山东濮州李庄(今鄄城县李进士堂)人,中国明代诗人、文学家。

    李先芳年少时从伯父就学,16岁即能赋诗,曾作为驸马人选入京,虽未选中,但声名鹊起。20岁中举,此后六入春闱。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成进士,除新喻知县,累迁尚宝司少卿,性情放浪不羁,自负才名,傲睨于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谪亳州同知(同知为知州的副职,从六品),修李太白墓,但为人倨傲无礼,奴视僚属,不具宾主之仪,被劾罢归,遂不复出。

    李先芳著述甚丰,有诗文集《清平阁集》《东岱山房诗录》13卷、《江右诗稿》2卷,诗话《读诗私记》2卷。辑《明隽》10卷,以明代行政区划为类,主要选录北方地区作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并纂修《(万历)濮州志》6卷。


    辅助阅读:

    鹿亳分治

    明代,鹿邑与亳州的行政区划出现重大变革。家乡观念非常强的朱元璋当皇帝后,升自己的老家凤阳为凤阳府,隶属中书省。草莽兼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很相信风水,当大臣向其报告亳州具有帝王之气,预示着亳州将继商汤王、魏文帝、小明王之后出现第四位帝王时,深感不安,于是就把管辖亳州的归德府降为州,把亳州降为县。洪武六年(1373)将亳县改属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府颍州,鹿邑及所属的太清宫因距凤阳府颍州较远仍由归德州管辖。

    至此,亳州不辖鹿邑,“亳州太清宫”作为历史的产物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依附的实体,只是史书中的一个空壳名词而已,取而代之的应是鹿邑太清宫。但因明初鹿邑仍有几年时间尚属亳州,故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亳州同知李先芳主修《亳州志》时,就把鹿邑太清宫之事全盘录入亳州志,但清顺治十三年刘泽溥、高博九修撰《亳州志》时,再照抄旧志继续称太清宫为“亳之三大古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亳州对老子的“千年情结”

    古今中外,人们都有一种乡贤荣耀情结,都希望名人是自己的同乡。老子以其崇高的声望和伟大的贡献,更为甚之。

    三国时,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叡就是因为崇拜老子,才把老子故里苦县由陈郡划归自己的家乡谯郡。这是苦县第一次划归亳州。但1100多年后,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老子故里又从亳州划出, 对有些亳州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清光绪《亳州志》卷十二人物志云:“圣贤之生,不偶故一郡邑。中槩(古同‘概’) 称人物者,多有之,而名贤难得。考江南人物志,商周间所列名贤仅五人,而老子与焉。广舆诸记目之为仙释,殊属无稽,特从通志正之。按:亳与鹿邑近在咫尺,相传老子尝居游于涡水之滨,不谓无凭。虽安徽通志删去,兹仍录入,俾邑人知所景仰焉”。

    此文翻译过来就是:圣贤的一生,不会固定生活在一个郡县。亳州能称为“人物”的,有很多。但真正杰出的人物很难得。按江南省人物志,所列的杰出名人仅 5 人,其中就包括老子。亳州与鹿邑近在咫尺,相传老子曾在涡河边游泳。虽然《安徽通志》已经将老子删去, 而《亳州志》 仍然收录进去,以供本地人景仰。 这段话则真实地反映了某些亳州人的老子情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