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啥叫老子?老子的生平?老子的官职?老子出关后去了哪里?

    时间:2024-08-01 浏览:173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640.png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是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史,管理王室文献典籍。熟谙各种典籍制度,精于历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相传老子的母亲怀胎八十一年,没有生下,后来逍遥于李树下,割开左腋,才生了老子,因指着李树为姓,所以姓李氏。这话是不足信的。

    李耳为什么叫老子?

    孔子姓孔,叫孔子。孟子姓孟,叫孟子。李耳为什么不叫李子而叫老子?这有多种说法。一传老子出生时眉毛是白的,还有胡须,胡须也是白的,故称老子;二说老姓出现早,李姓出现晚,古代“老”和“李”又是谐音,故称为老子;三说“老”“子”在古代都是人们对有学问之人的尊称。老子年高德劭满腹经纶,故称为老子。

    640.jpg

    老子的生卒年到底各在哪一年?

    老子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除说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外,还有说生于公元前580年、公元前604年,卒于公元前500年或不早于公元前444年等。但所有生卒年都是推测。尤其是老子的生平事迹,亦大多已不可考。司马迁的《史记》中只在《老子韩非列传》中提到一些信息,且司马迁还说老子活了160多岁。因而,即使是《史记》中有关老子的记述,也并不确凿。


    64.jpg

    老子的官职是什么?

    老子的官职是“守藏室之史”。这是什么官职呢?“史”字的甲骨文写法是左边放着竹筒的容器,右下方一只手,合起来就是掌管文书的含义,即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三合一的大馆长。
    根据老子曾任周朝收藏室之史,我们就能基本确定老子的学术背景。周朝的“守藏史”主要收集整理历代的帝王的政令、外交、占卜、对外战争等政治事物的纪录,同时也收集当朝先进生产工艺技术以及巫医技能等科技成果,以备周王察看,也就是说守藏室收集到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代表了当时最先进文化与文明成果,也就是说老子读过了许多别人轻易读不到的书籍、文献、典章、律条,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思想。这一点可以从孔子问礼于老子得到佐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到周王朝请教老子回来对弟子表达的收获是这样说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跟据史书《
    左传》记载,在春秋后期,发生了王子朝之乱。王子朝率领东迁贵族与东周原先的贵族之间发生战争,老子也被卷入其中,站在了王子朝这一边。结果王子朝战败,于是逃到了楚国北部。《左传》记载,王子朝带走了周朝的典籍,老子也随他一起逃到了楚国。
    之后,东周贵族派人暗杀王子朝,跟随王子朝的人便四散奔逃,老子则逃到了宋国。所以,在历史记载中,有的说老子是楚国人,有的说老子是宋国人,就是这个原因。
    老子逃到了宋国后,担心被人追杀上,于是他隐姓埋名,如果有人问起他叫什么,他就把自己的名字隐去姓,而把名字“季聃”去头去边,改为“李耳”了。
    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老子的母亲姓李,又说:“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但是,据学者考证,春秋时并无李姓。

    《老子》一书的由来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就是《老子》一书的由来。

    640 (2).jpg

    据说,尹喜后来也辞了官随老子一道修行。而《老子》一文是尹喜纪录的修道过程中向老子提问题时老子给予的答复。如果真是这样,人们应该感谢这位关令大人,若没有他恐怕世人也就看不到凝结着无限智慧的五千言了。

    老子出函谷关后到底去哪了?

    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留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道德经》。而后他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之后就没了消息。老子出函谷关后到底去哪了,这引起了很多历史学家的兴趣,一直没有得出结论。
    一种说法认为,老子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
    还有一种说法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和归隐老者学习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第三种说法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在《庄子·天道篇》中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在故都陈国(今河南鹿邑,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归居”了,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今陕西省宝鸡市)。
    1d39b4e0065b482aae05940f8cab1e9d.jpeg

    《老子》为什么被称为《道德经》

    流传至今的《老子》,是战国时楚国人环渊收集整理的,分上下两篇:上篇37章,以“道可道,非常道”开头,称为“道经”;下篇44章,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开头,称为“德经”,道是体,德是用。因此后人取上篇的“道”字和下篇的“德”字,又将《老子》称为《道德经》。
    全书81章加起来,共5000余字,所以又被称为“五千言”。

    《老子》八十一章为啥形似箴言集

    《老子》一书是用韵文写成的箴言集。“箴言”,意思是规谏告诫的话。《书·盘庚上》:“相时俭民,犹胥顾于箴言。” 曾运乾正读:“箴言,箴谏之言也。”在文中,老子阐述了一个朴素唯物主义体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一书语言特别简括精练,多用对偶和比喻,其中许多论述都成了格言、警句。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方无隅,大器晚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为之于有,治之于未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善若水”、“功遂身退”、“宠辱若惊”、“知其雄,守其雌”、“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大巧若拙”、“无为则无不为”、“出生入死”、“不敢为天下先”、“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等,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启迪人们的智慧。可以说,中国人的智慧莫不源于老子,不了解《老子》便无法解读中国文化。

    60.jpg


    那么,《老子》一书为啥采用“箴言”这种著书方式呢?
    我认为《老子》与《论语》一样,应是其弟子们的听课笔记。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老子》的思想是对其当时所阅读的书籍研究的成果,其将成果传授给其学生,符合当时传道的通常做法;二是《老子》成书体例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老子的每一章都有一到三个不等的主题,而老子在传道时可能根据每天时间的多少,安排不同的主题来讲授,其中有重复的,则是重点强调;三是道家传统的择徒而教的传道方法也间接地佐证这一点;四是虽然《老子》大部分以名言警句的形式出现,也存在一些口语化论述,存在大量的讲课痕迹;五是《老子》版本不统一,这可能是由不同的弟子其记录的不一样而造成的,而不是后人转抄造成的。

    《老子》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道”。老子对“道”的解释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认为世界万物都源于“道”,世界万物皆由“道”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运动的规律也是“道”,所谓“道法自然”。
    641.jpg
    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无”。人世间的思想原则是“无为”,人性要“清心寡欲”,如水般“不争”、“主静”,“不为天下先”,以“归真反璞”。社会上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认识事物原则是“静观”、“玄览”;要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要用深远的思想去审察。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国家要小,人要少,不往来,所谓“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不治而无不治“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这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反映出中国古代小自耕农的幻想,是古代小自耕农自发的原始共产主义心理的自然流露。

    其次,《老子》思想包含较多朴素辩证法。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认为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并且是互相转化的。“曲则全,枉则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都反映了事物矛盾的依存性、相互转化性等属性。

    48_副本.jpg

    《老子》是道教学说吗

    《道德经》经常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但是《道德经》的确是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而且道教将其视为重要经典,还把老子尊为天尊,称其为太上老君。可以说,是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早在唐朝,玄奘法师就将《道德经》译为梵文,传到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它又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日文和英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一千多种。另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最后,《老子》作为一本旷世奇书,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其五千言对中国2000多年的哲学、科学、政治和宗教等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对政治的统一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