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悟养生

    时间:2021-12-31 浏览:160

    读老子悟养生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养生”意义有二,一是如何延长生命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明代焦弱侯《笔乘》有言:“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意即庄子的许多思想都是师出于老子的。所以,尽管庄子最先提出“养生”一词,但关于养生之论,我们还是应追溯到老子。
      老子遗世之著作,仅有《老子》一书,也叫《道德经》。该书言仅五千,但字字珠玑,句句玄妙,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时至今日,它风行欧美,流行世界,已被译成30多种外国语言,拥有近500个外文版本,是世界外文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经典。老子也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并不是一部养生书,但综观全书,其中闪耀着诸多老子鲜明而独特的养生智慧:
      ·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否则,逆自然规律而动,必染疾折寿。
      ·宽容无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人若像水一样虽然滋润万物而与万物不争,心胸宽阔,公而忘私,保持节操,便能健康长寿。
      ·恬淡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他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致虚守静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认为,养生必先修德,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净化心灵,从而使身体强健。所以,他的诸多养生思想都与修身养性联系在一起,在此也不一一列举,具体都包含在本书中。
      本书以汉代河上公注解为基础,大量参照了后代注解,编写时先从《老子》原文中提炼与养生有关的或隐含养生之道的言论,然后从老子的角度进行阐释,再配以古今养生言论进行佐证,最后附加一个养生典范进行实证。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易读易懂,极具养生参考价值。
      老子简介
      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第一位文化名人。
      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关于他的生卒、平生事迹等,俱难详考。以下仅以司马迁的《史记》、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古代典籍,以及近现代一些学者的深入考证为基础,对其生平略作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
      晋人葛洪按史书医典之记载描述:老子皮肤细嫩,黄里透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只是牙齿稀疏。他四方大口,嘴唇很厚;额头上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鼻子很端正;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用现代标准来衡量,当时的老子是一个标准的身材魁梧的美男子。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晚期,比孔子(前551~前479年)年长约20岁。他精于天文,熟于兵法,通于武功,悉于史典,悟于养生之道,读书之多在春秋之世,当首屈一指。孔子便曾数次问道于老子。
      老子早年起便在东周王朝为官,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公元前534年,周王朝发生政变,老子避祸于鲁国巷党,时年17岁的孔子巧遇老子,借机向老子学习周礼。《礼记·曾子问》便记载有孔子追随老子在巷党办理葬礼而偶遇日食的事件。
      后来,老子被周朝召回复职。周成王执政时,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此时,好学的孔子仰慕老子的学问,再次不远千里,亲自到周都问礼于老子。回国后,他对弟子称赞老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后,“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也因此而“被免而归居”(《庄子·天道》)。
      公元前501年,孔子欲通过老子的推荐,将自己编撰的典籍敬呈周都收藏,便专程前往拜访老子。让孔子感到意外的是,他的仁义学说遭到了老子的批评。公元前493年,孔子又拜会了老子。老子教导孔子说,周游列国推行的六经不过是先王陈旧的足迹,不足恃。只有道,才是永恒的。四处碰壁的孔子此时为老子“微妙玄通”的大道思想所折服,故有“朝问道,夕死可矣”之叹。
      出使秦国的短暂经历给老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秦国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比之晋、齐、楚诸大国,社会安定,长期无战争,爱人治国,劝励农耕;往来民众,豪爽热情,甚易相处。而且,秦地古风犹存,圣迹颇多。故久居东周的老子,在看到周王朝日渐衰弱颓败后,便决定西出于秦。
      老子西行途中,经函谷关时,久慕其大名的守关令尹喜问学于老子,并请老子传书于他。老子遂将所作上下篇五千言传予关令尹喜,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老子》,也称《道德经》这部书。尹喜敬仰老子的学识,便“去吏而从之”,成了老子学说的第一代传人。
      老子入秦后,“隐居以求其志”,开始了隐姓埋名的隐士生活,其足迹遍布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泽一带。今陕西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秦岭山麓高岗上有老子“说经台”,在槐里更有老子衣冠冢。今甘肃天水市的《秦州新志》也有老子过羲皇故里的记载。据史载及民间传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溯渭水西行,经秦陇交界的散关,翻越陇山,进入“夷狄”地区的天水、武山、渭源,在渭源寻访首阳山古隐士伯夷、叔齐墓,渭水之源的鸟鼠同穴山,越关山,沿滥水,以至于临洮,再到达河西走廊的流沙——居延泽一带,然后返回临洮。
      老子在临洮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料老子在临洮生活的时间较长。他在临洮应朋友之请讲经论道,教人炼气养生、采药治病,给青少年传授造“五木”、“走方”、“下码”、“围茅坑”等智力游戏。他到马家窑寻访彩陶文化、海甸峡游寻禹迹,去洮河观赏流珠的奇特风情,至今还流传在老子坪赠杖等民间传说故事中。临洮成了老子第二故里。
      据《庄子》、《临洮府志》、《狄道州志》和明代杨继盛《自述年谱》记载和互证,老子逝于临洮东山风台。现在,临洮东(又称岳麓山)老子逝地凤台的崖壁上,“凤台”两个楷书大字古朴遒劲,遗迹尚存。
      至今,临洮民间仍流传着老子逝世前挥笔点太极,逝世时凤台来凤迎接老子西去,以及老子在凤台“羽化飞升”等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
      目录
      一道法自然,无为养生[]
      二先人后己,怡然自得[]
      三因为不争,所以无失[]
      四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五味之无味,平衡饮食[]
      六功成名就,退而安身[]
      七神形兼养,动静相宜[]
      八专气致柔,放松身心[]
      九享乐无度,其寿也短[]
      十宠辱不惊,珍爱己身[]
      十一心平气和,徐徐而生[]
      十二致虚守静,归于生命[]
      十三胸襟宽广,没身不殆[]
      十四安分守己,平安是福[]
      十五坚守朴素,减少私欲[]
      十六淡然处世,不随流俗[]
      十七谦虚谨慎,自知者明[]
      十八清静持重,切忌浮躁[]
      十九追名逐利,适可而止[]
      二十力守节操,身去名留[]
      二十一生之柔弱,死之坚强[]
      二十二顺其自然,不可固执[]
      二十三生老病死,坦然处之[]
      二十四养生首要,贵在实行[]
      二十五大智若愚,涵而养之[]
      二十六知足常乐,切忌贪婪[]
      二十七善待众人,爱心养生[]
      二十八善摄生者,安然无恙[]
      二十九节制房事,保精益气[]
      三十修德愈厚,享寿愈长[]
      三十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三十二养生之道,以小见大[]
      三十三重视疾患,防患未然[]
      三十四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三十五直面病痛,享受生活[]
      三十六心怀感恩,颐养天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