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老子生地一句有人刊改吗?

    时间:2022-05-11 浏览:95

    来源:中华老子网《老子故里论老子丛书——探源卷》

    景 颜

     

    为了把老子生地拉到涡阳县去,杨光同志执笔的《老子生地考辨》说“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一文是唐人刊改过的,不是史记的原文,其原文应是“老子相人”。他认为相不在陈,而在宋国,即在今天的涡阳县境内。

    杨先生提出的理由是“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写得太详细太具体,与“庄子蒙人”、“申不害京人”的体例不合。他认为司马迁写人物的故里有个公式性的体例,即或记地而不国,或记国而不地,或国地并记之。言下之意,如果那个人物的生地写多了,超过这个体例,就不是司马迁本人写的原文了,就给予否定。

    通读《史记》的人物传记,不管是“列传”,还是“本记”、“世家”,都没有固定的公式,人物的生地也有多写的,也有少写的,也有未写的;有明写的,也有暗写的,看不到有什么公式化的体例。如《仲尼弟子列传》中77名弟子,有69人未写生地,只有颜回等8人写了生地。再如:“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孔子,鲁昌平陬邑人”、“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孔子等人的生地写得都很详细,对周勃,不但写出生地,还写明来历。

    高祖刘邦为汉代的开国皇帝,孔子是圣人,其生地写得详细,老子学说是汉初治国的指导思想,司马迁父子崇拜老子,老子后代子孙有在汉代朝廷做官的,司马迁有理由对老子知道的多一些,因之,把他的生地也写详细了。这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有何可怪、可疑的地方呢?

    说是唐代刊改的原文,更不可思议。唐代皇帝认老子为祖宗,十分注重对祖宗的祭祀。对祖宗大不敬是难以饶恕的大罪,把皇帝祖宗的生地改写到别处去,等于搬动皇家的祖坟,皇帝断不会允许的。如果是皇帝授意改动的,理应改到陇西老家去,何以能改到偏僻的苦县呢?再者,唐代学者已开始重视考据学,柳宗元就曾考核了《列子》、《文子》等许多历史疑案,如真有人私自改动了《史记》的原文,一定会有学者进行考证辩伪。不管谁运用多么狡猾的手法改这句文字,要想瞒住唐代那么多的学者,是不可能的。

    说唐人刊改,也与历史的记载不符,请看:

    西汉刘向曰:“老子,陈人”。

    东汉河上公曰:“老子者,陈国苦县厉乡人也。”

    东汉边韶曰:“老子者,楚国相县人。相县虚荒,今属苦。”

    《后汉书·桓帝本纪》曰:“遣左■之苦县祠老子”。“注”云,“史记”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王先谦在《后汉书集解》中注,“(苦县)在今归德府鹿邑县东十里。”

    三国谯周曰:“(厉乡)有曲仁里,老子里也”。

    西晋司马彪曰:“老子者,陈国相人,相今属苦县,与沛相邻”。

    唐初的学者也有与之相同的记载,如孔颖达曰:“老子者,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成玄英曰:“老子降生在陈国苦县。”

    上述九处记载,虽然国有楚、陈之分,县有苦、相之别,乡有厉、赖之异,就地点来说都是一致的。

    陈国建于周初,但公元前598年、前533年两次灭于楚,虽然后来都又复国了,却成了楚的势力范围,前478年又被灭亡,降为楚之一县,说陈是指未亡的陈国,说楚是指已亡于楚的陈县,指的都是一个地方。

    相、苦也是一个地区,边韶说得明白:“相县虚荒,今属苦”。

    厉、赖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高亨《史记老子传长笺证》云:“古时厉、赖、濑通用。”《史记正义》云:“厉音赖”。可见厉乡、赖乡,实为一地。

    以上说明唐以前和唐初的学者关于老子生地的记载与《史记·老子传》中的记载相同,现在通行的史记文本还是这样的文句,可见说唐人刊改了老子生地的文字的说法没有史料可资证明,因之是站不住脚的。

    杨先生认定史记老子生地原文应为“老子相人”,且相在宋而不在陈,这种认定也是值得商榷的。

    “老子,宋之相人”的说法,是杨先生用嫁接手法编造出来的。

    他先从陆德明文中摘取“相人”二字。

    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说:“老子者,姓李,名耳(河上公曰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厉乡人也,史记云字聃,又云曲里人,一云陈国相人。”通观陆文,对老子生地有两种表述:(1)陈国苦县厉乡人;(2)陈国相人。杨先生从第二种表述中摘取了“相人”,而摒弃了“陈国”。其实“陈国相人”是个完整的表述,意指陈国的相县人。这句话要害正是“陈国”,说明是陈国的相县,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的相县,摒弃“陈国”,“相县”就失去它原来的意义。杨先生恰恰看清楚了这个特点,所以摒弃陈国,把失去原意的“相人”嫁接到宋国去。他提出的理由是:1“相为陈地不见经传。2、春秋时只有宋国有老氏。”

    在“经”、“传”中出现的地名固然可信,未在春秋“经”、“传”中出现的地点也客观地存在着。《左传正义》云:“春秋之例,卿乃见经”。老子只是个守藏史,用现在的语言说,至多只是个图书馆的馆长,不在卿大夫之列,所以,在春秋左传中连个名字也没有,其生地不见“经”、“传”乃情理之中的事,有何怪哉?到战国时,《道德经》一书传开了,老子之名才为人所知,汉代,老子学说成了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其长生久视之道,又为企求长生的贵族们所崇羡,所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才详细的记载了相或苦这个老子的生地。

    未见于春秋“经”、“传”的地名,不等于没有这个地点,哪个地点什么时候与大事件、大人物联起来,才会有许多学者把它记载在书报杂志之中。

    应当指出,相在宋国,也未见之于春秋“经”、“传”。杨先生引用马叙伦的说法,证明春秋宋国有相,显然忽略了一个问题,即马先生所说的两个“相”,都不是“宋之相人”中的相邑。其一:马先生说,“《战国策》曰:“魏将出兵而攻陈留、方与、铚、胡陵、相、砀、萧,故宋必尽。”这段话在《秦策》,是公元前279年,楚人黄歇对秦昭王说的。这是战国末期的事,战国末期的史料是难以证明春秋时宋国有相的,相反却证明春秋时期宋国无相。不然,多学博识的马先生何以用战国的史料去证明春秋时的宋国有“相”呢?

    司马迁《老子传》中写得十分清楚:“老莱子亦楚人也,”“亦楚人”即承上面的“老子楚人”而言。可见《史记》原文必定是“楚”,决不能是宋。说老子是宋之相人,明显于《史记》原意不合。

    其二、马先生说:“所谓相者,即《汉书·地理志》沛郡之相,而春秋桓公十五年会袤者也。”

    相,《春秋左传》中确有其名,确是春秋时期就有的地名。但为袲相之相,袲不是相。晋人杜预为《春秋左传》作注曰:“袲,宋地,在沛国相县西南。”可见袲、相不是一个地方。再看清《一统志》中的记载:“袲在安徽省宿县西南”、“相在宿州西北”,两地方向不一致,也可见袲不是相。

    查袲,一名荦。不管是史志书,或是词典都是“袲,一名荦”,都没有其它名称。

    可见,把相说成袲,是缺乏史料根据的。

    至于袲即今日的涡阳县丹城集,更无史料根据。杨先生凭看地图认定袲为丹城集,凭着一张比例尺为二百一十万分之一的历史地图断定地理位置,恐怕靠不住吧。

    说宋国有老氏,老子必定是宋国人,也靠不住。

    第一,宋国老氏历史短,人员很少。宋国的老氏为宋戴公的后裔,杜预在左传注中指出:“老佐为戴公的五世孙。”《通志·氏族》曰:“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之子为氏。”可见戴公的孙子的儿子才能被赐老氏。这样推算,老佐的父亲才能赐老氏,假设其父生三个儿子,父子才四人,再多算一代,一个儿子也生三个儿子,祖、孙才13人,就是说宋国老氏男子很少。老佐为宋国司马,掌握军事大权,老氏人虽少,但有权有势。老子如果是宋国老氏家族成员,也当十分显贵,何以能母子流落到偏僻的苦县去过穷日子?又何以会到周去任个守藏史的小吏去谋生?

    再者,老子也不一定姓老。孔子姓孔,孟子姓孟,这个社会常识司马迁是知道的,看《孔子世家》明明写道“孔子……字仲尼,姓孔氏”。但人物名称第一字不是姓的特殊情况,司马迁也是知道的,如“扁鹊者……姓秦氏,名越人”。《史记》中写的这种情况的人物很多,如箕子,不姓箕,名胥余,姓子氏。优孟,不姓优,名孟,优是职业。乌氏倮,名倮,不姓乌,乌氏是地名。黥布,不姓黥,姓英,黥是他受的刑。计然,不姓计,名庄,姓辛氏,因他智谋高超,断事如神,人们称颂他“计然”,意思是赞扬他“每谋必成,计不落空。”

    上述情况说明史记中人物名称第一字不是姓氏的例子很多。老子不姓老,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是司马迁知道老子不姓老,姓李氏,才实事求是地写为“老子者……姓李氏”。

    老子的“老”为何义,说法很多,我觉得作“寿考”解比较切合实际。高亨在《老子传笺证》中说:“李耳何以称老子,郑玄《礼记·曾子问》注曰:‘老聃,古寿考之号也’。今人学老子多注意于哲学的探讨,古人则更注重于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其本人之长寿,更使古代贵族羡崇不已。东汉桓帝所以多次祠老子,就是“仰其长生,意在凌云”。后来老子被神化,其原因也在于此。

    司马迁说老子活了160岁或200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许多学者不相信,其实古今中外,活一百多岁的人都不乏其例。战国荀况、汉时张苍、唐时唐宪都活了一百多岁。1994年,贵州龚来法活到132岁,原苏联域陀夫活到144岁(见1994年人民政协报),善于修道而养寿的老子活160岁,为什么没有可能呢?李耳本人十分长寿,又有一套长生久视之道,自然受到古代企求长生的贵族们的重视和羡慕。所以称他为老子,意赞颂他为老寿星。

    这说明老子不姓老,也不是宋国人。

    综上所述,老子生地之文被刊改的说法缺乏有力的史证,楚苦县之说是否定不了的,宋之相人之说是站不住脚的。其实,杨先生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宋之相不可靠,不然何以声称老子生于天静宫呢?

    关于天静宫亦非老子生地,笔者已在《一篇文章十个笑话》中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作者系安徽省学者)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老子归隐史实可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