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钟鉴:通往和谐之路

    时间:2022-05-13 浏览:107

    老子是中国和人类的智慧大师,《道德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具原创精神的宝典之一。《道德经》对于中国文化的滋润涵养,其功至伟;它又在走向世界,成为现代人类进行文明转型所依重的思想源泉。《道德经》以至简的文字积藏着至富的精思,成为智慧的孵化器,不断孕育出丰富的社会人生哲理,其妙化之潜力,令人叹为观止。《道德经》的最大贡献是对“道”的独特解说,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理念的道文化体系,与孔孟儒学形成二元互补,与儒学、佛教形成三位一体,汇合成东方文化的奔流不息的浩荡长河。“道”是什么?“道”是通往和平幸福之路,它给人指示的是方向,並非某种不变的教条。“道”就在每个人的脚下,只要你从容自然地朝前走去,光明就在前头。

    现代的世界,慈爱与仇杀交错,合作与对抗并有,安宁与流血同在,危机与希望共存,人类正处在一个文明发展的歧路口上。抛弃偏见,化解纷争,各得其所,相安相因,人类便有美好的前景;执著斗争,泛滥私欲,胁人从己,弱肉强食,人类就会走向衰亡。全球化、地球村必须是一个和谐的世界。老子已经在《道德经》里为我们提示了人类走向和谐的智慧,愿我们能够领略它实践它。

    《道德经》讲和谐是有层次的。它的最髙目标是“朴和”,即人们都能从对立、贪恶中摆脱出来,返朴归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这样的大朴未散的时代和社会不仅不需要礼法,也无需费力地提倡仁义道德,人们自然地和平友好相处,亲如一家,这当然是一种很高的社会理想,我们虽不能至,而要心向往之。
    面对现实,老子提出许多解纷致和的理念和方法。计其大者有以下几项。

    第一,慈和。老子的“三宝”之首便是慈。慈是爱心,要普施于天下,这是达到和谐的人性基石。他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又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二十七章)又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爱利害相关的人、爱情意相通的人,一般人不难做到;但要像老子那样,爱不善者、爱反对自己的人,做到无弃人无弃物就很难了,而消解仇恨、普渡众生又必须有这种博爱的心量。得道者想天下百姓之所想,为天下百姓之欲为,而且事业有成之时,不居功,不占有,不主宰,始终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这对于消解当代某些大国政治领袖的贪欲和霸气,无疑是一副清醒剂。各国政治家果能有慈爱玄德,天下何愁不能和谐?

    第二,均和。社会之不和谐,往往由于贫富不均,甚至贫者更贫富者更富,遂引起社会冲突。老子指摘人间这种状态是违背天道自然的。他认为天道是公正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二章)雨水普施,不辨贫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这是人间动乱的重要根源。人道必须效法天道,使财富得到合理分配,富者多出钱财以救助贫者,这样社会才会安宁。

    第三,柔和。社会矛盾冲突起于争夺,争权力,争钱财,争地盘,争名望,都想领先称霸,如果不能妥协,便诉诸武力,结果往往两败俱伤。老子则大力提倡柔和之性、不争之德,以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他把“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之一,主张贵柔守雌,树立谦让和奉献精神,像水那样滋润万物又总是往低处流。从争到让,从强到柔,人际关系整亇改善了,矛盾便会迎刄而解。贵柔守雌、与世无争,是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非也。老子认为柔是指生命有深厚积累,富有弹性和韧性,不争是消解贪欲,积德为人,恰是真正强大长久之本,故“柔弱胜刚强”(七十八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其道理就在于得道者多助,无须乎亇人去争强好胜。柔和是老子和谐思想的最大特色。

    第四,冲和。普通人把矛盾的对立双方看成誓不相立,老子不然,他从对立中看到了统一和互补,即所谓“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大道运行总是在矛盾中体现的,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阴阳两气交感而形成均衡状态;“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二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与转化,故“正言若反”(七十八章)。人们如能深通此理,则可以化敌为友,把批评当成财富,视异质文化为相助相养之道,使文明的冲突走向文明的融合,做到双赢、共荣。

    第五,兼和。不和谐常常在于彼此不能包容,独尊自大,强人从己,並非真的不能并立于天下。老子最能包容,他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有容乃大,包容千差万别的人和事,是符合天道的,因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少数人可得而私焉。得道者不仅反对参予纷争,而且要超脱矛盾、化解矛盾,“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五十六章)这是一种积极救世又一体同仁的人生境界,一般人难以达到,但学会尊重他人、包纳众说,还是必须的。

    第六,祥和。祥和与离乱是对应的概念,它指称民间生活的安宁状态。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以道行于天下,人们都来居住,相助而不相害,生活得平和安泰。每个社区的男女老幼,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按照自己的传统和爱好,过着美满幸福的群居生活。要祥和就要反对和避免战争,“夫兵者不祥之器”(三十一章),打起仗来就要死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战乱之祸害,百姓最受其苦,不可能有正常生活,老子是坚决反对的。

    第七,慎和。老子看到,混乱的发生有一亇积累的过程,冲突是矛盾激化的结果,所以要及时化解争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六十三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而且要“慎终如始”(六十四章),就可以保持和谐稳定。老子承认矛盾普遍存在,转化也不可避免,但人可以驾驭矛盾,通过主动解决矛盾,保持统一体的良性状态,“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七十一章)。或者运用智慧促使矛盾向正面的价值转化,“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二十二章)。要知道好事会变成坏事,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现实生活里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我们如果能够学好老子的辩证思维,善于发现和解决矛盾,我们就能自觉地去推进和维护社会和谐。

    第八,身和。社会以人为本,有和谐的人才会有和谐的社会,所以老子重视人的自我调适和内在的和谐。一是形神合一,返朴守真,“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二是清静节欲,化解贪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知足者富”(三十三章)“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三是自知自制,以和为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十三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五十五章)四是积德利人,成就大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人自身的和谐不仅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它也是人幸福的要素和健康的尺度。

    第九,天和。就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要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人道要效法天道,而天道並非另有一物,不过是纯任自然,即万物各按其天生本性发展,自然会彼此相安互补。这个过程也同时是“万物并作”,“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十六章)的过程,此乃天地之常道。人如果任意加以干预,厚此薄彼,暴殄天物,则会扰乱阴阳之和,世界将面临危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五章),是说天地化育万物,而任其自由发展,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在别人和万物身上,只取一亇尊重的态度就够了,这是一体皆爱的大仁。人类还要节约资源,爱惜器物,老子呼吁过俭朴的生活。我们今天,人类与自然失和,社会与环境紧张,人类正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破坏本来和谐的生态系统。老子“道法自然”的号召,有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总括“朴和”与上述九和,是为“道和”,大道其实就是通向和谐之路。天下之人,其迷已久,当学老子《道德经》而觉悟之,进而成为勇于实践的弘道之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愿这样的上士日渐增多,则和谐世界将向我们走来。

    (作者:牟钟鉴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专业学术带头人,同时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华侨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全真道研究中心顾问等)

    来源:道教之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