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论养生

    时间:2022-05-05 浏览:73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见解和养生之道。司马迁在其所著《史记·老子列传》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锐敏地觉察到老子养寿与修道之间的关系。
        《道德经》这部饮誉中外的经典著作,是老子对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具有很高的哲理性。直到今天,它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科学以至养生科学,仍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这个问题涉及范围很广,对它进行全面研究,实非笔者的学力所能及。现仅就老子养生理论的指导思想、修养途径和它对丹道养生功的影响,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学者。
    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62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39章)。“道生之,而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章)。既然万物皆尊道而贵德,养生当然也不能例外。老子讲“道”,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什么是“德”?循道而行谓之德。凡是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没有妄念私心的人,叫做有德之士。老子养生,不是就事论事,他是视野极高:“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天下”(13章)。只有尊道贵德,才能从根本上作到养生。这里包含三层意思:养生不是为了一巳之么,而是为了“体道”和“行道”;只有用“道”来规范自己,才能真正做到养生;养生本身也有“道”,也必须遵循。《道德经》五千言,第一章是《体道》,第二章就《养身》。足以说明老子对此二者的重视程度。
            “道为无为,而无不为”(37章)。老子讲的“无为”不是消极的,不是让人无所作为;而是告诉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要“无为”,不要主观蛮干,不顺胆大妄为,即不要干那些违背规律的蠢事。只要你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自会趋吉避凶,无事不可为——即“无不为”。他又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入军不被甲兵,×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抓,兵无所容其刃。夫何者也?以其无死地焉”(50章)。“知止所以不殆”(32章)意思是说,善于养生的人,懂得“体道”,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凡事做到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在养生问题上,“道”是怎样要求的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帮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即只讲贡献不争名利。“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81章)。“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谁能损有余以补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77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为了化育万物),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7章)。“知常(即真帝之道)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宽容一切),容乃公(大公无私),公乃全(周全万物),全乃天(符合自然法则),天乃道(符合客观规律),道乃久,没身不殆(终身不会遭到危险)”(16章)。他提醒人们:“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身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3章)意思是说,宠辱皆惊,患得患失,不利于养生。人们为什么这样看重个人的得失?就是把自身看得太重了!如果能忘掉“自我”,就不会患得患失。老子的结论是:“天道无亲(不分亲疏),常与善人”(79章)。“重积德则无不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59章)。
            如果有人不知尊道贵德,舍己为君,而是放纵自己的私欲和妄念,对养生会造成什么后果?老子回答的也很肯定:“五色令人目肓(伤神失明,五音令人耳聋(伤精失聪)五味令人口爽(贪嘴伤胃),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想入非非),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贪爱难得之货,使人的行为越轨)”(12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罪孽再大也大不过任情纵欲,祸害再大也大不过知道不满足,灾殃再大也大不过贪得无厌。“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娇,自遗其咎”(9章)。黄金美玉堆满了屋子,财大累心,嗜欲伤神,所以没有人能够守得住。有钱有势而又飞扬跋扈的人,就一定给自己招来灾害。“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26章)。有道德的人,因为懂得规律,所以遇事稳重、镇静。稳重是防止轻浮的根基,镇静是克服急躁的主宰。不懂道与德的人,轻浮的妄念。必然要丧失生命的主宰。他进一步告诫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章)。”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凡是不讲道德,仗势欺人的人,都没有一个好死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漏)“(73章)。作为客观规律的道,就象一面极大的天罗地网,从来也不会漏掉那些胡作非为的败类!
            总之,善于养生的人,皆尊道贵德。因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老子发现的规律。愈是忘我愈能保存自己;愈是为我,愈要丢掉自己,甚至丧失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修道与养的辩证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