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宗系入闽之始——李火德公事略

    时间:2022-05-13 浏览:111

        自唐朝中后期以来,先有安史之乱,后又有黄巢起义,再遭唐朝亡国,唐朝宗室不断流亡。其流亡方向,主要是渡江而南,既而遍布全国。

        李氏宗族向南方的流动,在元、明、清三朝,明显以江西、福建、广东、浙江四省为主要流向。而明末清初,则主要表现为由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向台湾和东南亚的流向。在今天南方李氏宗族的族谱中,都共同记载着一个南渡的始祖——李火德。

        陇西李氏人闽之始在唐末帝李祝之子李熙照,李熙照的子孙中出了大名鼎鼎的名相李纲,而李纲的五世子孙即为公认的南渡始祖——李火德。

        李纲生有七子,其中一子为李贵(原名复,又名信甫、显瑶),生于公元1106年,历任左修职郎、建安府建阳县主簿、山东令尹、河南归德州令尹,公元1135年30岁时,因岳飞破水寨,招降杨钦兵乱,携妻带子到河南归德州居住。李贵卒于公元1181年,享年76岁,葬于归德州。

        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生于宋建炎三年己酉岁(1129),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李燔(奎公)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然而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时金兵入侵,抢掠烧杀,民不聊生,李奎为避金人之祸,从河南归德州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李燔卒于宋淳熙六年(1179),享年51岁,葬于石城。

        李燔之第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生于公元1152年。李孟九岁随父迁居江西赣州石城(1160),当时宋王朝向金交纳各种贡税,财政空虚,竟逼民预先交纳三年田租,再加上其他征税,民无法生存,纷纷逃迁。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李孟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今福建省宁化县内)开墓,并改名为奇兴。

        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于宋孝宗淳熙三年丙申岁(1176),出生在江西石城。李珠六岁时(1181)随父从石城迁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村。

        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末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李珠夫妇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

        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公元1231年,宋陈韦镇压闽浙一带农民起义时,水德公时29岁,推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居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其后水德后裔再次外迁,据说有迁至山东的;1226年,火德、木德在成吉思汗攻西夏时离开宁化石壁,先居福建上杭县,其后裔又有迁徒广东梅县的,遍布海内外。

        李火德之后裔,支分派出,繁衍不穷,远布于海内外。不仅现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的李氏家族,多是火德之子孙,甚至远在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及欧州各国的华侨李氏,寻根求源,也都归于李火德门下,因为这些华裔李氏基本上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一带移居海外的。由此看来,李火德是南方陇西李氏的一世始祖,亦被称为陇西人闽粤始祖。

        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于宋开禧二年丙寅岁(1206)十一月初八子时,出生在宁化石壁村。按李氏族谱记载,李火德属陇西李氏的27世裔孙。

        李火德在福建宁化县石壁村,长至19岁,当上汀州府宁化县儒学谕。21岁那年,因宋元兵乱,与其兄木德,从宁化石壁迁至上杭胜运里(今福建上杭稔田乡丰郎里村)。

        李火德元配伍氏,伍氏一直无生育,在李火德63岁时(1268),由伍氏亲自聘媒,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岁女儿为妾,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李火德三子分别是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这三子的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出。

        李火德的第8代裔孙李崇诚,为明朝进士,被诏亥入翰林院任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火德公第17代裔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华殿大学士;火德公的第11代裔孙李福瑛、第16代裔孙李明吾、第17代裔孙李陟瞻、第22代裔孙李端毅、第23代裔孙李威光分别在明、清时期任将军职。李火德之28代裔孙李宏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同为第28代裔孙的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被誉为“新加坡之父”。   

        护明忠臣李鲁,是火德公的第15代裔孙,明末时任兵部尚书,清兵人侵时,奉命守卫上杭。清主帅曾以高官厚禄诱其投降,被严辞拒绝,后城陷,李鲁吞金而死。像李鲁这样的忠臣,火德公门下不乏其人。

        李氏人闽,实际上不止李火德家族这一支。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泉、潮问蛮獠啸乱,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掌管岭南军事,时有偏稗将领132员,随之入闽,而这些将领之中,已有李氏。

        另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这就是李氏燕楼派,因做官而迁居福建,成为第三支入闽的李氏宗族。

        李元祥,据称为唐宗室的另一支系(高祖第二十子),他于唐贞观十一年(637)皇封“闽越江王”,分派人闽时年仅10岁。在他35岁时(662),到福建省永安县大湖乡开基,珠公不属于元祥之后裔,因而作为唐朝宗室的二支后裔,元祥与珠公先后人闽(唐、宋)实则两回事。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人闽。

        前述李珠在宋代迁住福建宁化后,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迁居福建上杭。李火德生有三子,长子朝文(三一郎)这一房,传至庆三郎,迁居福建永定,为湖坑开基祖,再传至孝梓,分居福建平和,其后人仲宗分传福建南靖;仲仪分传福建晋江;仲信分传福建沼安青龙山;仲文分传福建同安兑山保;嘉龙分传福建安溪仙景,并立为各地之开基祖,其后分传广西、江西等地。

        火德次子朝宗(三二郎)先移居福建长汀、连城,其后迁住广东嘉应州梅县、广西等地。   

        火德三子朝美(三三郎),仍住上杭,后人迁往广东程乡、梅县、大埔和江西、浙江等地。

        据永春县《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载:李唐后裔江王李元祥封于闽越后,其后裔或居南安(今福建南安),或迁尤溪沙县(今福建省内),至1 8世有一支派徙于永春县(今福建省内)。而卜居官林乡之时间,则迟至明太祖洪武初年,开基祖名祖友。

        官林乡旧属福建永春县九十都,今名狮峰。族谱载,官林李氏子孙到台湾去的甚多,至民国十七年(1 928)第七次修谱时,见载的赴台子孙已达二百人左右。

        综上所述,李氏宗族入闽,以唐朝江王李元祥一支为最早,其次为李伯瑶一支,此后两支则为宋时迁闽的李珠(包括李火德之裔)及元代李善浦的一支。四支李氏宗族人闽,标志着李氏宗族已大规模地深入沿海。福建,这个在李氏宗族迁徙史上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地区,在明、清时期已成为李氏宗族向海外迁徙的基地,大凡今天居台湾及东南亚,甚至远至大洋彼岸的李姓家族,多是当年由福建迁入。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福建把海内外的李姓子孙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山大河、风波险阻都隔不断同宗同源的相思之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