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地鹿邑考

    时间:2022-05-09 浏览:83

    一  从碑刻资料看
            老子生地在鹿邑不但有史志上的记载,而且有碑刻--实物的证据。
            老子祠碑,是陈相边韶奉诏记述桓帝两次源使臣“之苦县祠老子”之事而刻的,和《后汉书》的记载互为印证。该碑在隋朝时已损坏,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却转录了该碑的内容。边韶的老子祠碑及《水经注》转记的内容是继《史记》、《后汉书》记述鹿邑是老子生地之后的又一证据。
            隋薛道衡撰文的“老子碑记”载,“亳州刺史武灵公元胄考其故迹”,记老子生地“对苦、相之两城,绕涡谷二水”,并“东连谯国”(今亳州市--引者)。薛道衡在奉诏为老子所作的颂词中又说“赖乡旧里,涡川远迹”。说明薛道衡不但知道老子故里是“赖乡旧里”,而且还知道“赖乡旧里”的地理方位。
            唐宋两朝皇帝尊老崇道,多撰文立碑以赞老子、李母。唐高宗御制赞碑载“回舆上京,肃驾濑乡躬奠”。宋真宗赵恒亲到鹿邑太清宫朝拜,并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御制御书并篆额”了“先天太后之赞”碑(史书称之为“三御碑”),载老子之母“感流星而受气,指仙李而诞生,居楚国之灵,封宅厉乡”。宋真宗后又赞曰“谯郡之壤,涡水之滨,是为福地,实诞圣贤”据光绪《县志》载,该碑“石质极坚,露置宫外,仅蚀数字”,现仍安存于洞霄宫东侧。
            金代学正胡筠撰文的“金续修太清宫碑”也载“亳之太清宫(时鹿邑归亳州管辖--引者)即老子旧居地,今之太极殿即老子降圣之地”。元代翰林揭溪斯奉诏撰文的“老君赞碑”也载“合汉唐以来,圣臣所为老子赞若干首,藏于亳之太清宫。太清宫,老子始生之地也”。清代举人胡平(鹿邑人)撰立的“清道德经碑”载:“老子,吾邑人也。史载国、载县、载乡、载里甚详”,“唐玄宗即注《老子》,改章定句,刻石涡口老子庙中”,“今立石老子庙前,以志吾邑圣人”。(以上引文除注明者外,均摘转自康熙《县志》·艺文卷)
            这些碑及碑文作为实物证据和史志上的记载相互印证,说明鹿邑是老子的生地。
    二  从古诗赋看
            康熙《县志》载,晋朝尚书●秀在游览太清宫时写下“深哉伯阳诞此灵,姿研精玄奥幽赞”的诗句,感叹鹿邑人杰地灵,诞生了大思想家老子。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朝拜游览太清宫时,写了720多字的“朝献太清宫赋”,杜甫写道,在太清宫“子问斯于老氏”(孔子就这个问题向老子请教),还提到道教中“弥恭天师张道陵”,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卷归德府部鹿邑县“太清宫”条下也清楚的记载,“元(应为玄--引者)宗天宝十三载(754),杜甫上太清宫赋”事。宋朝欧阳修在黄宗治平四年(1067)时出任亳州太守,曾写下《太清宫出城马上口占》、《太清宫烧香》等五首同太清宫有关的诗。“吾州仍得治仙乡”,并希望自己能“终老仙乡作醉乡”“醉翁今己作仙翁”。欧阳修认为,能够出任管辖仙乡(因老子得道成仙而名)的太守是非常荣幸的,并希望自己能“终老仙乡”,埋在仙人的故乡,象老子那样修化成仙(作仙翁)。在《欧阳修全集·古诗》部分查到的这些诗句,也说明了太清宫是仙乡,是成了仙的老子的家乡。
            康熙《县志》还有明河南学道刘昌(苏州人)游览太清宫、老君台的诗七首。如“太清宫”、“明道宫”、“明道残碑”、“丹井”、“仙台秋月”等。其中“太清宫”写道:“亳西五十里,古有太清宫,殿宇清灰冷,台基碧草封,篆昏碑上凤,迹见井边龙,欲访焚丹处,烟霞几万重”。刘昌是明英宗时进士,该诗有四处值得注意,一是“亳西五十里,古有太清宫”,即太清宫在亳州西五十,而不是在亳州以东,这和今鹿邑太清宫位置正合。另外这个“古”字说明相对刘昌写诗时的明朝中叶来讲,太清宫已是“古有”了。二是有碑;三是有井(九龙井)有龙,这同史载的“老子生,九龙吐水以浴圣体”相合;四是有焚丹处,这也同史载吻合。
            在康熙《县志》中还收存有淮南张禾遂(生存年代无可查)的“广灵观”诗一首,“东址西基禾黍业,前台后殿牛羊牧……忆昔宫观壮且□,□减青山矗,碑残碣□□□□,工蚀苔侵那可读,剩得道德五千言,□世流传辉简牍”。明进士刘宇的“春日游太清宫”一首,阙名的“九龙井”、“灵溪池”、“炼丹烩”三首,有“浴圣九龙喷瑞液,效灵千古积余波,寒泉暗脉连诸井,秋涨清痕压四河”之句。收存于康熙《县志》的鹿邑“八景诗”云:“隐隐青山瑗云逮烟,太清仙景尚依然,虎行雪迹迷扌焦叟,涡口风帆失钓船,春暧长林莺乱枝,秋高龙井月孤圆,行人漫向氵名河渡,明道残碑不记年。”八景之中同老子有关的就占了三个,即太清仙景、九龙井及明道残碑。
            不论是晋朝尚书●秀、唐朝大诗人杜甫,还是“唐实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明朝学者刘昌等,他们在游览太清宫时留下的诗赋说明老子生地在鹿邑太清宫。
    三  从古今地名看
            老子的出生地在鹿邑,这从自古沿袭下来的地理名称上也可以得到印证。
            濑乡沟:商代,鹿邑太清宫之地称厉,相当于诸侯国。周代因袭之,汉代一统天下,厉国降国厉乡。厉乡西北隅有隐山,隐山脚下发源一条小河,流经厉乡老子生地处,世人称之为厉乡沟,因“厉”、“濑”、“赖”古时同音通用,故史书中也称之为濑乡沟。据《史记》载,老子就诞生在厉乡曲仁里。现在濑乡沟仍沟存名在。太清宫镇及鹿邑的人们都知道那条沟叫濑乡沟,小桥头是老君爷的诞生处。
            牧牛场:在太清宫东一公里处,有一处四、五亩的草地。据传,老子年幼时曾在这里牧牛,称老子牧牛场,牧牛场之名及有关老子牧牛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太清宫:两汉时,老子生地叫厉乡。汉桓帝在老子生地建老子庙。特别是老子庙成为唐代室家祠后,大行扩建,并于天宝二年“743”,唐玄宗正式钦封这一建筑群为太清宫。厉乡之名遂被太清宫代替。自此以后,一千多年来,一直沿用太清宫之称。
            苦县:春秋初期,这里叫相县。后来,老子创立了道家学说,成为百家争鸣中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因李母生老子时是难产,只得部腹取出,李母也遂在痛苦中死去。人们仰慕老子的思想成就,又为了纪念因生育老子这样的伟大人物而在痛苦中死去的李母,遂将相县改为苦县。
            真源:唐朝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一方面认老子为始祖,另一方面又扶持道教的发殿,唐高宗亲临太清宫朝拜,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下诏将县名改为真源,寓意为鹿邑是道教的发源地。
            仙源:武则天称帝建周后,为了维护对全国的统治,开始加尊李母,在加封李母为“先天太后”的同时,还于载初元年(689)下诏改真源县为仙源县。寓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第一人,而李母则是生育了仙人的人,是仙之源。
            卫真:北宋皇帝也多尊老崇道,宋真宗赵恒尤甚。他除奉天书到太清宫祭献,加封老子为“混元上德皇帝”,还亲自“御制御书并篆额”立“先天太后之赞”碑外,又下诏改真源为卫真,以表明他比唐王朝更加维护老子及道教至尊地位。
            鹿邑古今地名的沿革及各代皇帝因老子而改起的县名,证明老子生地在鹿邑。
    四  从现存建筑实物看
            对老子及道教的尊崇,历代在老子生地兴建了很多纪念建筑,但经风雨剥蚀,兵燹匪患等原因,这些建筑已多不存。有幸保存下来的还有老君台、太清宫太极殿、赶山鞭、洞霄宫正殿等。
            太清宫,是一座始建于汉桓帝延熹八年(165)的建筑。始名叫老子庙。据光绪《县志》载,唐高祖于“武德三年(620)从吉善行之言,祖老子,特起宫阙如帝者居。高宗乾封元年(666)……建紫极宫。天宝二年(743)易紫极为太清。宋祥符七年(1014),帝躬谒祠下,建太清楼,庙貌甚侈。靖康之乱,毁于土寇。金元重修……元末韩林儿资据亳州,撤紫极殿为伪宫,嗣是屡经兵火,虽修葺不废,而规模疏陋,不能复初矣。今惟存正殿五楹。旧传有八桧,皆老子所植,又有灵溪九井诸绩并亡。门外有铁柱一,高七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老子为柱下史,或因此附会为之”。县志上这段记载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叙述了唐朝以后太清宫的兴衰史。二是说明那根附会“柱下史”的铁柱是唐朝遗物(今铁柱仍存,上面图纹完好)。三是说明历史上确有灵溪九井诸绩。
            现太清宫太极殿仍存,建筑所用材料保存尚好。
            洞霄宫,在太极殿北里许,“祀老子母,《水经注》云‘涡水之侧有李母庙’,疑亦汉时建。唐初名先天大圣后庙,嗣改名洞霄宫。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毁于火,明昌二年(1191)复建,辟地得石,琢像极壮。国朝乾隆间曾一修葺,捻寇之乱愁为动烬。羽流吴元会复募资新之,庙貌仅具,无复往者。闳丽之观像设,亦非其旧矣”。光绪《县志》的这段记载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是洞霄宫“疑亦汉时建”,即大约在汉朝时就有了。从郦氏《水经注》记载“涡水之侧有李母庙”来看,至少在北魏之前已经存在了。二是该宫兴衰荣废史记载清楚。三是元朝“复建辟地”之时曾挖得一“极壮”琢像。
            现洞霄宫正殿仍存,这是在老子生地保存下来的一座有重要文物和考古价值的建筑。
            老君台,又名升仙台,拜仙台。“在城内东北隅明道宫后,崇矗三丈,湖水潆洄,世传老子飞升处,又名拜仙台,台上有铁柱,古色黝然,非近代物。壁衔短碑二,左曰犹龙遗迹,右曰道德真源。”这是光绪《县志》上的记载。
            今老君台及台上建筑保存尚属完好,二短碑尚存,但上面的“犹龙遗迹”“道德真源”之字已不可辩。山门上的“无我无物”四个大字毁于日寇之手。台上的十三棵千年古柏依然苍郁葱葱,奇态可掬。但有一点需要交代的是光绪《县志》上没有记载该台的始建时间,但从康熙《县志》上记载的“天宝二年(743)建太清坛,文昌宫于台前”来看,老君台至少唐初就有了。
            建于唐初的明道宫是鹿邑县除太清宫、洞霄宫、老君台之外纪念老子的又一古建筑群,今已不存,但县志上对其记载甚详。
            历史上留下来的这么多建筑实物中,值得一记的还有几块磉石(即柱下石--引者)。
            唐熙时期撰修的《古今图书集成》鹿邑县“太清宫”条下载“草磉石尚存”的磉石今依然保存完好。全国解放后,河南省著名考古专家张家泰、赵志刚、曹桂岑等先后多次来太清宫考察,根据太极殿磉石的大小、形状、雕刻艺术的时代特点,一致断定,殿内直径约一米的磉石是唐代的,殿门两侧,正殿五楹下的磉石是宋代的、有元代的、有清代的。这几位专家还对太极殿上所用建筑材料进行了认真考证。也一致认为,太极殿上的斗拱是宋代的,檩子是明代的,因檩子上有“明万历七年”(1579)字样。七十年代,由于土地浑翻,在洞霄宫院内地下三米处出土了两块磉石,每个竟重达两吨,经科学鉴定是唐磉。现仍安存于洞霄宫院中。这两块唐磉的出土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说明洞霄宫除现存正殿外,在唐时尚有其它建筑,这同史载符合。二是两磉石处在三米地下,当是河水冲决淤积所致,这同光绪《县志》上记载的“因宋以后,县境屡有河患,淤填已甚”相合。
            而持“涡阳说”者却天静宫是老子“生地”,但在史料上又说太“缺乏记载”,在实物上又说“或变为桑田,或湮没在蔓草荒烟中”了。但从史料记载、碑志记载、建筑实物等多方面互为印证,可以看出老子生地确实在鹿邑。
    (责任编辑:阎现章)
    (作者简介:张景志,河南鹿邑县人   中国老子研究会会长。周西华,中国老子研究会秘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