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名宦《徐广缙》

    时间:2021-12-09 浏览:154

    徐广缙(1787—1858),字靖侯,鹿邑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与兄广绂同举于乡,二十五年(1820)进士及第,派习国书散馆,授编修。道光四年(1824)大考二等,记名侯升。(1826)六年、十三年(1833)两充会试同考,官补山东道监察御史,转掌江西道督理五城街道。历任御史、福建按察使、顺天府尹、四川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云南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等。
        从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月起,英国公使文翰多次照会两广总督徐广缙,要求执行此前订立的允许英人进城密约,徐广缙严词驳回。文翰以武力相威胁,道光帝下谕,暂且允许英人入城。广州城内百姓强烈反对,徐广缙一面秘密下令水陆军官备战,一面上奏朝廷不能准许英人入城,否则会引起骚乱,一面照会英国公使,以反英人民斗争激烈为由拒绝英人入城。文翰鉴于广州城内人民齐心协力保卫,防御森严,英军在香港的兵力、财力不足,因而向各国商人宣布入城问题暂时搁置。
        1849年2月,英人入广州城“二年之限”到期,英国公使文翰要求履行约定。当时广州民众同仇敌忾,一致反对英人入城,城厢民众组织团练壮丁十余万人,城内到处都贴有反洋揭帖。徐广缙照会文翰曰:“广东民情剽悍,迥殊他省,不许外夷进城,妇孺同声。”他暗中鼓动广州绅民,制造强烈反对英人入城的氛围。广州绅士许祥光在他的支持下,向文翰修书一封,口气强硬,表达了广州人民坚决反对英人入城的态度:“今贵使谬执前约,而不深思远虑。不过欲以贵国体面,夸耀于人,以为入城则荣,不入城则辱耳。不知无端而召众怒,举足而蹈危机,是慕虚名而贾实祸,求荣反辱,智者必有所不为也。”
        哪知文翰对徐广缙及广州绅民的说辞根本不屑一顾,自己亲率三艘军舰,闯入广州内河,战争一触即发。道光帝认为,英人入城并无不可,“以表明天朝抚驭外夷,总以信义相待,然只准暂入,不准常住。”徐广缙却想与英人作最后一搏,他假传道光帝谕旨,向文翰发出照会:“本月初八日十二点钟,恭奉大皇帝谕旨,以本大臣由驿驰奏,‘贵国现议进城一节,谕以设城所以卫民,卫民方能保国。民心所向,即天命之所归。今广东百姓既齐心志定,不愿外国人进城,岂能遍贴誉黄,勉强晓谕。中国人不能拂百姓以顺夷人,外国亦应察民情而舒商力。更须严禁土匪,勿令乘机滋事,扰我居民。外国商人远涉重洋,总为安居乐业,亦当一体保护,庶几永敦和好,共享太平矣。钦此’。可见本大臣等与贵公使面议之言,非固执己见,即远奉谕旨,亦不出引公论也。为此照会。”文翰收到徐广缙照会后,权衡再三,决定暂时放弃入城要求,照会徐广缙:“现经议定之后,再不辩论进城之事,”徐广缙“假传圣旨”的最后一搏居然成功。因英人放弃进入广州城要求,道光帝嘉奖徐广缙世袭子爵。
        1849年3月,葡萄牙驻澳门总督亚马勒照会两广总督徐广缙,要求澳门应类比香港,裁撤海关,在广州设立葡萄牙领事馆,徐广缙断然拒绝葡人的无理要求。葡萄牙之所以此时打破和局,其如意算盘在于,当时清廷正与英人交涉广州“入城” 问题,无暇顾及澳门,想藉此趁火打劫,将澳门占为己有。徐广缙此时正与英人艰苦周旋,亦不愿开罪葡人,恐怕一旦与葡人发生争端,英国趁澳门之乱占据广州城。他再三权衡,决定“以商制夷”,在距广州城60里的黄埔另立码头,动员中国商人迁至新码头与洋人经商。亚马勒见不能达到目的,决定强行关闭中国海关。3月11日,亚马勒率领几十名葡萄牙士兵,推倒中方旗杆,驱除海关官员。武装关闭中国海关后,亚马勒唯恐中方报复,亲赴香港向英国借军舰一艘,马兵400名,作好防御准备。然新码头开设后,澳门货物交易量日渐减少,徐广缙“以商制夷”的策略初见成效。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起义,诏徐广缙署两湖总督,督办湖南军务。武昌之陷,逮问籍没入狱。咸丰三年(1853)11月,清帝下诏起用徐广缙,与按察史牛鉴率兵“会剿”归德、陈州一带捻军。晚亲兵事,声名几殒,然其前功不可没也。
        徐广缙著有《奏议古今体诗》若干卷,自订年谱藏于家。

    TOP